吴文琦
2008-09-08
企业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就必须加强物流方面的管理,并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这是一个典型的“慢鱼”的故事:因产品款式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弱、计划应变和资源调度能力弱而使得产品投放慢且有偏差,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适销产品短缺和滞销产品积压,导致资金周转慢而殃及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现在市场规则已经不再停留在“大鱼吃小鱼”,而是转向“快鱼吃慢鱼、强鱼吃弱鱼”。长此以往,由于“慢”又会削弱现有“大鱼”(200多间连锁专卖店,年营业额超过4亿元,每年开发近30多个新品种)之势,沦为“弱鱼”彻底被人吃掉!
探究此鱼“慢”的原因,分析如下:
* 预测准确度不高,把握市场动态不清晰,计划的源头存有偏差——“做计划是按照三种依据进行的:根据每年四次的订货会确定各季度的生产计划,再根据分公司的日报表和月报表调整生产计划。”这样的市场预测未免太过粗糙了,在时段层面仅停留在每年四次的订货会来确定各季度的生产计划,密度不够;在信息源头的层面停留在本公司的下属机构的报表上,范围不广;在预测方法层面也只是根据过去一个月的数据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不知道对流行趋势、季节淡旺及竞争对手情况考虑与否),精度不高。
* 计划执行不力。在总经理出席的专题讨论会上,部门间互相推诿,全然不顾公司整体目标。这里不能责怪部门经理都不尽职尽责,如果那样的话,也不会有公司今天的业绩。“面对堆积如山的货物,郑总隐隐地感觉到这已经不是哪个部门的问题了。”公司管理层已认识到肯定存在着严重的整体管理瓶颈——计划执行的责任是否清晰,如计划中某一环节落空的替补预案、计划执行过程控制是否到位等等。特别是内控制度的缺失,不仅产生了案例“高库存”的恶果,更加恶劣的是在经营理念层面割裂了企业运营的整体性。
* 缺乏库龄的概念,未对“呆滞”库存定期清理。库龄并不是标准的管理词汇,主要就是突出库存占用的时间价值。仓库经理抱怨仓库物料多得放不下和销售经理的慨叹“既然仓库里这么多货,为什么你们总不能按时发货呢?要知道你这边晚发货一天,我们的门店就少卖好几千双鞋呢?”这些都向我们说明,管理层对库存问题察觉的肤浅,应该深究下去。既然有人能看出有前年生产的鞋还未销售,那么为什么要等到产品滞销到三年才有人过问?谁又能保证原材料没有躺在仓库里“睡”上三年的?
笔者给出浅拙的诊断之时,也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 企业的存货要有规划、有考核。为各类存货(可初步分成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及其资金设定结构上限(这个上限可以先以历史的均值为准,不断优化),并可进一步依据细类算出明晰比例并加以控制。要养成不同层级领导关注库存的习惯,将库存指标列入业绩考核之中。
* 信息化助力计划的及时性、准时性:企业信息化(首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计划功能使得物料(包含成品)未来的使用量、获取量和现有库存量依据科学的逻辑加以计算,这种界乎于“地毯式”的模拟可覆盖到每种物料,原材料、半成品向成品的转化而引发的库存变化的标准状态将“未卜先知”,辅之运用统计方法与实际状况(系统有每一时间的记录)逐一对比分析,可快捷、动态地分析出物料使用和产品投放“偏差”的原因及趋势,便于迅速改善,杜绝产出的短缺和原料的浪费。信息化对成品库存动态分析的效益可比喻成:如同人体“消化系统”一样——出入平衡,监控物料(库存)的运转良好,进而保证库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树立精益制造的理念,彻底地追求生产的合理性、高效性。以拉动式(pull)准时化生产 (JIT) ,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 强调物流平衡,尽力追求零库存。结合上述ERP应用于生产管理,依据销售预测和成品库存,形成主生产计划,当实施生产任务时,还应建立看板拉动系统,依据实际的销售数量安排从成品到零件的拉动型生产。建立灵活ERP生成的日工作单进行生产,以避免因销售波动、工序不一致,以及无法预测的品质不良、设备故障等造成浪费。同时,强化计划的严肃性。ERP系统形成主生产计划时,是由计划员人工依据均衡的原则进行产品总量和品种的均衡。所谓均衡,指根据市场的需求,平衡生产量和产品品种,保证生产在一个时间段内按客户的需求节拍生产的,避免市场的波动或因销售的变化造成库存积压及无法满足销售需求。同时做好淡旺季的物资及生产能力计划,避免因市场的快速波动带来生产能力的浪费。
* 加强库存管理,所有物料都应该是JIT(just in time)——无“闲置”库存。但往往是多种原因造成“呆滞”库存的存在,如何界定“呆滞度”呢?解开这个疑问的一般思路:考察一个物料在仓库中多长时间未被使用或销售,但若遇到物料未进行批序号管理,未执行严格的先入先出原则,做起来就相当困难了,并且此种情况还不在少数。这时,运用逆向思维的创新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即时一个物料现有的库存量出发,以其过去一个阶段(通常52周)的平均使用量或销售量作为参考,考量其还能使用多长时间=现有库存量/周平均使用量,并将其结构化地分为<13周、<26周、<52周、>52周、未使用(过去一个阶段的平均使用量或销售量为0)五个档次,再依据ABC分类法的原则,分轻重缓急清理“呆滞”库存。
* 加强品牌号召力:日用消费品特别注重品牌,品牌对市场占有率引导作用非常明显。市场的需求变化莫测,但以被广泛认可品牌的“不变”应“万变”,至少可减少市场竞争中库存“风险”!
* 消化“沉淀”库存:定期消化积压存货毕竟是被动的行为,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主动地消除积压库存更为可贵。例如:将原材料采购到货精益化,即协商将原材料寄存在供应商仓库,随用随到;与销售代理商签订成品包销协议,予以价格优惠,争取不退货。
* 条件允许下,将配送、仓储业务外包。既能保证订单满足率,又凭借外部专业公司来降低相应成本。
借用一位日本管理大师的名言“企业的顽疾——万恶库存为首!”再度告诫企业界朋友:不能忽视不当库存的存在!企业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就必须加强物流方面的管理,并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