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世之道——于丹《论语》感悟

2008-09-05百家讲坛

走近科学 2008年9期
关键词:晏婴从政子路

百家讲坛

说到孔子的思想,不能不提他的治世理念。后世一直有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里到底有什么样治世的思想,相隔两千多年之后在今天到底还有没有价值?

德政治天下

提起儒家的政治理想,一言而蔽之就是德政。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环境是很特殊的,是一种宗法制度,礼乐、道德是维系整个社会秩序最核心的理念。那个时候,诸子百家在如何治世上有很大的分歧。儒家的思想渊源,一脉相承,它有一个分支后来发展成了法家,是主张严法酷法的。但起码在还没有进入战国之前,整个社会的矛盾还不那么激烈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他所提出的政治理想,还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以道德维系的理想。

今天,评价孔子的一生,会觉得他这一辈子做的两件事,一件成功了,就是他的教育,他被奉为万世师表;另一件失败了,就是他的治世,因为他的理想不行于天下。他当时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向各国君王游说,但结果怎么样呢?从当时到后世,给他的评价,绝大多数都是否定的。

孔子对于政治有这样一个说法,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如果治世仅仅用政治权术,再以刑法加以约束,能达到个底线叫作民免,免什么呢?免去老百姓很多的刑罚。但是呢,仅仅在行为上免予刑罚,不足以树立他们的廉耻之心,也就是人的荣辱观,光靠政治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第二句话,是孔子的一个理想,他说如果道之以德,我们如果用道德来进行管理,齐之以礼,用礼仪法度这些东西进行约束,那么老百姓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能够遵循正道,叫作有耻且格,就是能够归附遵守正道大礼。这是孔子的理想。

于丹感悟:道德是什么呢?道德是在底线上,对于公民自律,社会核心价值的一些提升。在孔子那个时代,没有法制为底线,单纯提倡以德治之,他一定是失败的。但是在有了法制的今天,这种以德治理的思想,在法制的保护之下相辅相成,比孔子的当时,应该更有积极的意义。圣贤经典中的一些道理,随着时代的变化,文明秩序的进步、多元保证的增加,更有朴实的意义,更有它的价值。

身正令自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关于治世的基本要求。为政者一定要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德政才会有一个正确的起点。孔子向来是鼓励弟子从政为政的,并且还经常前往考察指导,而其中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看看学生们能不能做到以身作则。

《孔子家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子路曾经做蒲县的县宰,做了一段时间,孔子正好路过便去看望学生。他先远远进了蒲县的县境,四下一看, 说子路这个人不错啊;又往里走了一段进了县城,一看说,哎呀,子路治理这个地方做得不错啊;再往里走,走进他的县衙,不错啊,真是不错。孔子大赞了三通之后,陪他一起来的子贡越来越奇怪,说老师啊,你到现在还没见着子路就夸了他三遍了,到底为什么啊?孔子说,你看,我们一进入这个县境,就发现两边的田地都耕种得整整齐齐,沟渠挖得很深,道路非常通畅,这说明他谦恭有礼,能够调动百姓,所以大家才会尽心竭力。进了县城,你看见的房屋整整齐齐,没有破败,树木很茂密,这说明他为人笃诚有信,以身作则,率领了民风,是一种没有华丽、浮夸的风气。你再看府衙里,居然很清闲,没有什么人来告状,衙役都在尽心做自己的事情,这说明子路在这儿一定是观察仔细做事果断,所有的诉讼都处理完了,没有人在这儿闹事打官司。看到这些,觉得我夸他三遍还为过吗?

?于丹感悟: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为政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正的政绩不一定表现在奏折上,不一定说我做了哪些事,推行了哪些措施。真正的措施会落实在效果上,看效果就知道他是怎么样做的。孔子看到的,就是一切用事实说话,一个好的治世之道是会反映在国泰民安,百姓的利益上的。

我们的史书里还记载了很多的官员,儒家的思想在他们的治世之道中一脉相承。

大家都知道晏婴,历史上的名相,在齐国做大夫,身正廉洁,一直自己驾着破车劣马上朝退朝。齐景公很奇怪,就问他是不是给你的俸禄太低啊?晏婴说,仰仗现在这么一个好时代,我的家室能安顿,我的朋友都有依靠,生活不错,有这样的车马依托着我每天来工作,我已经很知足。退朝以后,齐景公专门找了最华丽的车马,派一个叫梁丘据的人送到晏婴府上,被晏婴退了回来;再送去,再退回来,如是者三。退了三次后,齐景公有点挂不住了,把晏婴找来,说你是什么意思啊?你一定坚持廉政不坐华丽的车马,是不是要逼着寡人也不再乘坐这样的马车?晏婴推心置腹地跟他说,今天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老百姓需要衣食富足,但是富足之后,最怕的是没有廉政之心,不能够以一种清廉政治来立世。光有外在的奢华是不能够让一个清明世道长久的。国家委我重任,我下临百官,如果我不能以身作则,我怎么要求别人清廉呢?我有破车劣马代步就已经足够了。我最担忧的就是老百姓的浮夸,我必须要做到这一点。

晏婴的口碑在中国的历史上流传很广,他完成了孔子所说的朴素的道理,身正,政令就一定会畅达。孔子还多次有过这样的言论。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说苟正其身,假如一个人端端正正让自己的身心品格清正廉洁,于从政乎何有?从政治世管理还有什么难的吗?但是如果一个人自身不能正的话,他又怎么样去正别人呢?

于丹感悟:以道德而建立治世的体系,是孔子一再坚持的德政的理想。中国的文人是学而优则仕,真正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要能够为国家、社稷、百姓做点事情。中国太多太多所谓的文人,只不过是失意的政治家,而太多的政治家只不过是得意的文人。

先劳而无倦

在《论语》里面,问政的言论很多,孔子的回答也很多。其中,孔子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治世为政一定要做到勤勉尽责、忠于职守。儒家的这种思想影响了无数代人,在许多人身上都有体现,其中也包括苏东坡。

子张问政,老师的回答只有八个字,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一个人做官,在安闲的时候,心中不要有任何倦怠之意,时时要让自己是勤勉的,努力的,工作着的;行之以忠,在推行政令,做事的时候,要保持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做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就够了。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老师先说了四个字,先之劳之。说你要想管理好一方水土、老百姓,肯定要做点事,修道路、修房屋这些基本的市政建设,大家挺劳苦的,那不要紧,你身先士卒,你先去做到这些事情,这叫先之劳之,老百姓就不以为疾苦了。因为你很勤政,大家愿意来跟你一起做事。子路觉得太简单了,说请益,你再给我多说点啊?老师也很吝啬,多说了俩字,无倦。就是坚持这么做,不要懈怠。不要取得一点政绩就居功自傲,心就倦怠下来,要保持无倦,一直前行。

很多地方官在当时的政治秩序中是无安可居的。所以只有居危者思危,居安者思进,才能够让政治秩序在勤勉之中保持一种平静的态势。孔子这样一种道德理想,这样一种勤奋的、清廉的理想,在太多太多中国文人的身上都有体现。

文人苏东坡从密州迁到徐州,正赶上大水泛滥,洪水已经在叫曹村的地方决堤了,并且直逼徐州城,城里面一些富人纷纷逃出来,想要躲避洪水逃荒去。苏东坡拄着手杖出城,对所有的人讲有我在,洪水绝不至于冲垮了城池,请大家都回去吧。大家回去以后,他又拄着拐杖到了驻城的军中,他说,现在请大家一起来为百姓做事,赶快筑堤保护这座城。接待他的头目很感动,说太守,你不怕道路泥泞,这么高的年纪拄着拐杖亲自来到这里,我们大家又何敢辞命!于是所有人穿着短衣,光着脚,扛着工具,一路冲出来,筑起一个东南向的大堤,保住了城池。我们现在说起苏东坡,都知道他是一个卓越的文学家,一个大文豪,其实这些人在历史上,还是有政绩的。在中国文化中,受道德濡染越深,他在从政的理想上,就会越坚持德政这种本体思想。

尊美而弃恶

德政是孔子的理想,也是中国历代治世为政者的理想。但是德政怎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呢?它有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呢?

孔子的学生曾跟他有一段很长的对话,子张问,说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孔子回答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老师,怎么样具体的措施就能够把治世这件事完成好呢?提倡尊崇五件好事,摒弃抑制四样恶事,政治风气就会好了。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是五美。什么意思呢?惠而不费就是一个治世的、有权力的人,要去恩惠百姓,但是又不要过多地破费。任何一个时代,执掌权柄的人拿着国家的经费,也就是说,从事治理世道不是单纯的做慈善,不是拿着经费没完没了地给老百姓派大红包,这叫惠而不费。那怎么才能做到呢?利益又从何而生呢?孔子说了这样一段话,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因民之所利,是说选择老百姓能够得到利益的时机和地方去引导他们得到利益,这不就惠而不费了吗?也就是说,与其给钱,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财富,你在他可以得到利益的这些机遇和实施的地方,尽量地给予政策,给予扶持,调动他的积极性,使大家能够得到他们应得的利益,这不就是又给了他恩惠自己又不破费吗?

第二点呢,叫作劳而不怨。如何做还又干了活,还欢欢喜喜没有抱怨?孔子的解释是,择可劳而劳之,有谁怨?什么叫可劳,就是你要选准了可劳作的那个时机,比如春耕秋收,这是大家愿意干的活,再比如说,大家衣食丰足了,没有后顾之忧,你再让他去修个建筑啊,更多地改善这种设施啊,他是愿意的;但是在他温饱还没有满足的时候,你逼着他去服劳役,或者征兵打仗,那老百姓肯定会抱怨吧?时间要挑对了,要他有积极性,这就叫择可劳。能让他劳得其所,愿意这样去付出,并且乐在其中,有谁怨?你说谁还会抱怨呢?

第三点呢,叫欲而不贪。我们过去有一个误读,认为儒家教人清心寡欲没有任何欲望,这样才是一个真君子。其实孔子说的是,人可以有欲望,但不要过分贪婪。这是符合人性的,是一个客观的陈述。人如果没有欲望,在这个生活秩序中,可能就会少了一些基本的动力。人有欲而不贪,如何做到呢?孔子说,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有一个词叫求仁得仁,就是要看你的欲望引领你向何方去,如果是向仁爱大道上去,自己好,让别人也好,没有人让你只顾别人不顾自己,孔子不是说了吗?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先立起来,发达了,再去帮别人。这就够了,这叫欲而不贪。

猜你喜欢

晏婴从政子路
孔子“教训”子路
让马夫当丞相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从政敬业
比肩接踵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晏婴三拒齐景公
晏婴三拒齐王赏赐
轻易不从政
俄从政年龄降至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