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诗歌唐朝
2008-09-05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
在汉代,山西汾水南岸有一个叫汾阴的地方(今属山西万荣县),汉武帝时发现了宝鼎。鼎是国家重器,汉武帝专门在这里建一座后土祠,作为国家祠堂来祭祀土地神,并5次到汾阴祭祀(图1)。
(1)汾阴后土祠几毁几建,今存建筑系清同治九年重建,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帝经常去的这个地方当然很重要,也很繁盛。但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到900年后的唐代,汾阴从汉代的繁盛已经衰落成为一个很普通的地方。当年的后土祠堂等古迹已不复存在。
初唐有个诗人叫李峤,他路过汾阴时非常感慨。他就想起这个地方曾经那么繁华,历代皇帝驾临这里祭祀土地神,现在放眼望去看到什么呢?在阵阵秋风中,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向南飞去,十分冷清。于是他写了一首诗叫《汾阴行》。这首诗后面的4句说:“山川满目泪沾衣”,山河风景很好,但看了以后让人伤感掉泪。“富贵荣华能几时”?荣华也好,富贵也罢,都不能长久啊!“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现在的汾水上还有什么呢?只有大雁一年一年的向南飞去,显得一片荒凉。
这四句诗非常动人,唐玄宗,就是唐明皇,他晚年在安史之乱前夕,在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国家快要动乱的时刻,听歌女唱到这四句诗时,流泪了。他可能由古人想到了自己,古人的富贵荣华不能维持长久,今人难道不也是一样吗!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匆匆西逃,途中又一次听到歌女唱这首歌,再次动情落泪。
唐朝诗人对前朝留下的古迹进行怀古,这样的怀古诗深深地打动了包括唐玄宗在内的读者。
唐玄宗读李峤的《汾阴行》,怀汉武帝留下的古迹而伤感,没想到他本人的故事又成为后人怀古的对象(图2)。
(2)唐玄宗曾为怀古诗而落泪,自己亦成为后人咏怀之对象
90多年以后,晚唐诗人杜牧路过骊山华清宫,想起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享乐游玩的情景,就写了一首诗叫《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这里的山上回望长安,可以想见长安当年一片锦绣繁华,骊山上重重叠叠建了许多宫殿,一座座宫门依次打开。打开来干什么?有一个人骑着快马从山下飞奔而来,为的是让他通行无阻。飞马来的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呢?是递送紧急军情还是重要公文?都不是。只有杨贵妃知道这是给她送荔枝来了。
据记载,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荔枝产在南海沿岸,为保证进贡的荔枝新鲜,刚从树上摘下的荔枝要在3天3夜之内送到长安。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只有依靠人马接力不停地飞奔赶路。
给杨贵妃进贡荔枝代价有多高呢?杜甫说“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送一趟鲜荔枝往往要跑死100多匹马,更不用说百姓受累了,所以杜牧的感慨悲伤就可以理解了 (图3)。
(3)杜牧《过华清宫》诗意图
传诵最广的一首唐代怀古诗是陈子昂写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在北京南,又叫燕台。北京在古代叫幽州,曾是燕国所在地,所以也叫幽州台。燕台又叫蓟北楼,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叫黄金台。陈子昂在公元696年,也就是他36岁那一年来到幽州,登上黄金台。他很感慨,感慨什么呢?陈子昂此行是跟着军队来的,他跟一个叫武攸宜的将领来征契丹。陈子昂非常有见解,他向武攸宜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可是都不被采纳。他感到十分失落。陈子昂就是带着失落的心情登上黄金台的(图4)。
(4)诗人陈子昂塑像
黄金台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而是跟古代几个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建台的燕昭王,战国时期的燕国很弱小,燕昭王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他向郭隗请教强国之道。郭隗告诉他,国家要强盛,关键在人才。要大力招揽人才,把别国的人才都吸引过来。燕昭王问怎样才能招揽到有才能的人呢?郭隗说,你修一个台,把黄金放在上面,就叫黄金台。有贤能者来就把黄金送给他,表示要重用他。
黄金台修好后,郭隗说,刚开始可能一时招不到好的人才,你就先招我吧,由我做个示范。于是燕昭王就拜郭隗为师,送给他很多黄金。这样做相当于今天的广告效应,结果如大将乐毅,剧辛等大批人才都前来投奔。后来燕国果然强大起来了。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心里感慨万分,觉得自己没有碰到燕昭王那样的明君。眼前的幽州台已经很荒凉,没有黄金,也没有人在上面,于是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往前看,看不到燕昭王、乐毅,他们已经作古了。往后看,没有开明的君主。历史悠久,宇宙无边,没有人赏识我,我觉得很孤独。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当然是在缅怀燕昭王、乐毅那样一批古代名人,但更主要的是抒发他内心的一种失落感。
怀古诗发生的背景一定是一个有古迹的地方,中国历史悠久,古迹很多,那么,产生怀古诗最集中的地方是哪里呢?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有很多朝代在那里建都,所以这个城市有很多别名。如金陵、秣陵、石头城、建邺、建康、白下等。南京留下很多古迹,唐代的诗人就在那里写了许多怀古诗。这些诗人在南京怀的什么古?心中感慨什么呢?
我们首先从南京的历史说起。
南京最早叫金陵。传说战国时楚国的楚威王来到南京,看到这里有帝王之气,他就叫人铸金人埋在南京的一座山里,镇住这个王气,让这里出不了帝王。南京也得名为金陵。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望气者就是看风水的人到全国各地察看。望气者一到南京,又看到这里要出帝王。秦始皇就下令把南京的王脉挖断,一挖就挖出了今天的秦淮河。为什么叫秦淮河?因为是秦朝人工挖出来的淮河。秦始皇还下令金陵改名为秣陵。秣就是喂马的草,意思是这里就是一些长牧草的山。
我不相信风水,也不宣扬风水,但说来奇怪,历史上凡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是短命的,三国时期的东吴,东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的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除东晋勉强超过100年,其余只有几十年,短的只有十几年。明朝虽然有200多年历史,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但到了明成祖朱棣就迁都北京,所以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也是短命的。
这样一来,南京就上演了太多的朝代兴亡故事,唐代诗人到了南京,就这个地方写怀古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地方亡国的悲剧不断发生。刘禹锡有一句诗说“金陵王气黯然收”。他说的是什么呢?晋朝的军队来消灭东吴,浩浩荡荡的水军从长江上游一路直下,攻破石头城。孙皓,东吴最后一个皇帝举旗投降,金陵王气暗淡了。
晚唐的许浑又咏金陵:“玉树歌残王气终”,咏的是隋代的军队消灭陈朝。
大诗人李白登上南京郊外的凤凰台,他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的一个是“吴宫花草埋幽径”。另一个是“晋代衣冠成古丘”。就是东吴留下来的皇宫已经荒废,里面长满了野花野草,连路都没有了,可见多么荒凉。晋代留下什么呢?晋代那么多的著名人物,留下的只是一片坟墓。
今天如果到南京去旅游,大家看到的很多地名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每一个地名都包含着一个伤感的历史故事。城外紫金山,就是钟山,城墙是石头城,也叫鬼脸城。紫金山跟石头城本来很险峻雄伟,诸葛亮说:虎踞龙盘,形势险要,可以建都。但是它的王朝都是短命的。所以后代的诗人来凭吊,首先想到的是这里不断上演亡国故事,使人伤感。
刘禹锡写过5首金陵怀古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乌衣巷》。东晋和宋、齐、梁、陈时,秦淮河两岸非常繁华。秦淮河上有望族谢安建的一座桥,叫朱雀桥。朱雀桥旁边有一条巷子叫乌衣巷,乌衣巷是当时门第最高的王、谢两家居住的地方。王、谢两家家世非常显赫,王家最早出的一个宰相叫王导。东晋建立时晋元帝举行开国典礼,叫王导和他一起坐在龙椅上。皇帝姓司马,人们简称“马”,老百姓都说,“王与马共天下”。另一个大户人家姓谢。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胜利。当时前秦军队跟东晋军队对峙于淝水,在后方运筹帷幄的是谢安,在前方冲锋陷阵的是谢玄,谢家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也是门第高贵的人家。
刘禹锡这首诗的前两句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东晋南朝非常繁华的这个地段,今天秦淮河上的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野花,可见荒凉已久了。一缕斜阳的光照进乌衣巷口,宁静得几乎令人窒息,当年繁华热闹的景象在哪里呢?已经连一点踪影也找不到了。诗的第三第四句写得更精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从前王家谢家等贵族聚居的这里,如今住的是普通的老百姓。乌衣巷的主人换了,不变的只有年年春天飞来的燕子。从前燕子回来飞进的是王、谢家,现在回来飞进的却是寻常百姓家(图5)。
(5)图组:因诗而名,乌衣巷(上图)和秦淮河(下图)今天已经成为南京市著名的旅游景点
从谢安建朱雀桥到刘禹锡写《乌衣巷》这首诗,时间已经过去480年,燕子一代一代地飞回来的自然景象没有变,但繁华的景象已经不存在。人们感叹南京,感叹南京城的历史时往往会说:六朝繁华,或者说六代豪华。但时代变迁,六朝时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京,后来已经降为地方性的城市,没有了国都的气象。
跟刘禹锡这首诗的感情色彩差不多的另外一首诗,就是晚唐诗人韦庄写的《台城》。台城是六朝时南京玄武湖旁边的一段古城墙,韦庄在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走到台城,看到玄武湖直到长江边的十里长堤,杨柳依依,飞鸟鸣叫,景色优美。他感叹大自然没有变,南京城依然一派春色,但六代繁华已经不见了,原来作为首都的繁盛局面不再有了,就写了一首诗叫《台城》。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六朝像梦一样逝去了,只有鸟儿在城墙上叫。后两句是“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植物没有情感,不会悲伤憔悴,台城边上的杨柳还是年年发芽年年绿,依旧像烟一样笼罩十里长堤(图6)。
(6)韦庄的诗让人们记住了烟笼十里堤的台城
大概20年前,我去美国访问,在哈佛大学旁听一位洋教授给学生讲中国唐诗,很有意思。这个洋教授用英语讲韦庄《台城》这首诗,对诗中的第二句“六朝如梦鸟空啼”,不停地说到一个单词crow。他说crow是什么东西?就是乌鸦的意思。他为什么老讲乌鸦,这首诗没写到乌鸦啊?后来才搞清楚了,原来他读的是一本台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鸟字印错了,繁体鸟字中间少了一横,变成了乌鸦的“乌”。所以他老是说这首诗好就好在一个“乌”字上。他说你们想想,乌鸦是一种什么鸟?乌鸦羽毛的颜色是黑的,叫声沙哑枯燥,很不好听。中国人认为乌鸦是一种不吉祥的鸟,都不喜欢它。他说,原来六朝繁华的南京,到了晚唐,韦庄看到的城墙上居然只有一只乌鸦在那里叫,乌鸦是一种象征灰暗、衰败、凄凉的鸟,所以这首诗好就好在一个乌鸦的“乌”字上。
下课了,他问,莫教授你觉得我讲得怎么样?我说你讲得很好。但据我所知这首诗里没有一个“乌”字。他说怎么可能呢?他抽出一本书来,我一看是台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我告诉他这里不可能是“乌”,这里只能是“鸟”。理由很简单,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要讲平仄格律,这一句的平仄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句的第五个字只能是仄声字,不能是平声字。乌鸦的“乌” 字是平声,“鸟”字是仄声,这里如果是乌鸦的“乌”,韵调就错了。三个平声字连在一起用在七言诗的结尾,唐朝人叫作三平调,三平调不能用在绝句中,只能用在七言律诗中。尤其是韦庄会写词,这样的诗人非常讲究韵律,绝对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
出于维护中美人民友谊的愿望,我当时没有说别的话。其实我更想告诉他,这首诗好就好在一个“鸟”字,假如把“鸟”字换成“乌”字,说“六朝如梦乌空啼”,就没有味道了。韦庄走到台城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表达什么?韦庄看到了春色依旧,南京城依然鸟语花香,处处闻啼鸟,而不是什么乌鸦叫。韦庄感叹南京作为首都的那种繁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讲这个例子不是要批评这位洋教授,而是说我们读怀古诗的时候,要领会怀古诗所蕴含的情感趋向。
当我们到过一处古迹,想到古代曾经有过的繁荣昌盛,想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些有名的事件,有一些伟大的人物在这里活动过,我们就会缅怀历史。
中国到处都有古迹,古迹留给我们什么?留给我们对于历史的缅怀,留给我们对历史的一种情感寄托,断墙残壁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们到了这里,就会产生对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一种缅怀。这种缅怀即使带有一些伤感,依然是非常好的审美享受。这可能就是唐朝诗人怀古诗的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