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床前明月——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二)

2008-09-05百家讲坛

走近科学 2008年9期
关键词:马扎席子椅子

百家讲坛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影响非常广,所有的解释都说,在一个深秋的晚上,李白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看着地上的月光不由升起思乡之情。这种解释有一个大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诗里所说的“床” 并不是我们睡觉的床,而是古人称之为“胡床”的马扎(图1)。

(1)“胡床”(马扎)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我们民族的起居习惯。

人类的起居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席地坐,一种叫垂足坐。垂足坐就是人坐在椅子上,腿垂着地。2000年前,亚洲地区的人们都是席地坐,直到今天,日本、韩国、朝鲜、印度、尼泊尔、泰国的人们还是席地坐。只有我们民族改变了起居习惯,由席地坐改为垂足坐。欧洲人在2000年前已经坐在椅子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欧洲气候比较湿冷,迫使他们高坐。亚洲地区尤其我国早期人类的文明是在黄河流域,这个地区气候比较干燥,相对来说人们坐在地上是可以生存的,这是那时候我们民族的起居习惯。

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呢?

我们骨子里是一个席地而坐的民族,至今仍保留很多痕迹。比如说席位、出席、筵席。筵是铺在地上的大席子,席是铺在个人面前的小席子,这个小席子的地位比大席子高。所以就有了“席位”这个词汇。比如说我国在联合国有一个重要的席位,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奥运会的开幕式。这里的“席位”、“出席”这个词汇都跟我们民族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有关(图2)。

(2)从历史绘画可以看出我们曾经也是一个席地而坐的民族

我早年去过新疆,哈萨克民族的毡房保留的起居习惯就有点儿古制。屋子里全是地毯,人家招待我们吃饭,前面给你铺一个小毯子,那个毯子相当于桌子,上面搁食物和餐具,有碗筷,有馕、奶疙瘩、马奶子酒等。哈萨克人的这个小毯子就相当于汉族过去的小席子。

孔子说:席不正不坐。就是席子一定要摆正,这说的是一个规矩。《礼记》规定,群居五人,则长者必易席。就是5个人以上在一起的,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外有一张席子。这就诞生出我们一个伟大的词汇——主席。就是主要席子上的那个男人,或者席子上的那个主要男人。我们的这个主席跟英文的主席(chairman)是完全不一样的,英文的主席(chairman)是指坐椅子的男人,我们是指席子中间的男人。如果我们当时是坐椅子的民族,主席这个词汇就叫“主椅”了,出席一定叫“出椅”,席位一定叫“椅位”了。

既然我们祖先是席地而坐的民族,那么我们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么改过来的呢?

我们可能就从李白说的那个“胡床”改过来的。

当我们还是席地而坐的民族时,游牧民族带给我们许多耳目一新的东西。游牧民族兄弟们翻身下马,从马背上取下一个东西坐在屁股底下,这个东西就叫马扎,就是马背上捆扎的东西。至今这个家具我们还在应用,这是影响我们中国人生存,改变我们生活起居的一种重要家具。

马扎学名叫“胡床”。我们知道,凡是胡字打头的一定是外来的,比如胡萝卜、胡椒、胡琴都是从西域传来的,胡床也是西域传给我们的。《后汉书》记载:东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是我们有关胡床最早的记载。请注意,这8个词汇里只有胡坐是动词,其余全是名词。可见当时高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高坐起来决定了视野的一个变化,同时也决定家具高矮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起居的方式以坐姿为准。

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重新解释一下李白那首《静夜思》,他说的“床”就是马扎。他的语境在诗中说得非常清楚,他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因为如果躺在床上是不可以举头和低头的,顶多探个头看看床底下。我们知道,唐代建筑的门非常小,到了宋代才出现隔扇门。唐代之前的门是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我国现存的唐代建筑有4座,比如山西的佛光寺、南禅寺,它窗户非常小,尤其糊上窗户纸,月光根本进不来。

杜甫有一首诗,可以作为对李白这首诗所写景物的佐证。杜甫的这首诗叫《树间》,他说:“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杜诗说得很清楚:一个有月光的晚上,在院子里,坐胡床,就是坐在马扎上。

李白还有一首诗,对床前明月光做过诠释。他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也是流传甚广的一首诗。他以一个小女孩的口吻说,我小的时候折了一支花在门前玩耍。我拿了一个马扎子坐在门口,小男孩骑着竹马围着我绕圈。他这样说得多清楚啊!但我们往往解释到这一点时就不通了,说郎骑着竹马绕着床转圈。且不说睡觉的床一边是顶着墙的,无法围着床绕圈子,单是小男孩诡秘地围着小女孩很暧昧地转来转去,就不是李白的原意。

白居易有一首诗叫《咏兴》,也对这个床做了另一番诠释。这是一首长诗,开头他说:“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他说得很清楚,就是水池中有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个胡床,我自个儿边倒酒边自个儿喝。

当我们了解这些唐诗后,就知道我们对李白这首流传最广的诗有一个误解,这个误解就来自于我们起居习惯千年以后的变化。

李白还有一首小诗写得很有意思,他说:“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他说得很清楚,挂胡床就是把马扎子折起来挂在墙上。所以,我们了解过去的文化一定要了解它强大的文化背景。

早在隋朝时,胡床就发生了一个变化。《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说,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隋炀帝有鲜卑血统,他反而特别忌讳胡人。胡人所有的事他都认为要改。胡床是交叉的,他就下令把胡床改称为“交床”。胡瓜改叫“黄瓜”,胡豆改叫“蚕豆”,胡桃改叫“核桃”,胡羊改叫“绵羊”等。

但是,民间彻底改过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到了唐代,甚至还晚的时间,这个交床一直叫胡床。我们现在一定要记住这样一个概念,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说文》解释:床,安身之坐者。早期它的功能就是用来给人坐的。

明代有个人叫程大昌,他在《演繁露》里说:交床以木交午为足,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他这里也说得很清楚了。

我国的起居习惯从东汉开始有记载,从东汉到唐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到了唐代变化速度加快,发生了巨变。为什么呢?因为唐代的经济发达,外来的东西就多,人们活动的频率就加快,这就促使文化加快了变化。

了解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韩熙载夜宴图》这件国宝。图中的人三坐两站,其中一人是盘腿坐在椅子上(图3)。

(3)《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盘腿坐在椅子上是一个习俗。韩熙载这么高的地位,让他垂足而坐也不是很舒服,所以盘腿坐在椅子上。这表明我们改变习惯的一个过程。

胡床(马扎)到宋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坐马扎子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能靠、不能倚。宋代人图安逸,他要改造马扎子,他吸收圈椅上半部分的特征,移植到马扎子上,就变成了另一个坐具,这个坐具叫交椅(图4)。

(4)图组:圈椅(左)、交椅(右)

椅是一定有倚靠的,我们对比一下唐诗和宋词中关于交椅的区别,从中可以看出来它功能上的变化。

比如刘禹锡在《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狐相公》诗中说:“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李颀在《赠张旭》诗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盘踞在胡床上面。

宋词里是怎么说的呢?秦观在《纳凉》词(也有说是陆游写的)中说:“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这时开始有倚这个动作了。倚就是倚靠,说明这个胡床一定要有靠背。范成大在《北窗偶书》诗中说:“胡床憩午暑,帘影久徘徊。”憩是小憩,休息肯定要倚靠住。从这些诗歌的描述可以看出,胡床改为交椅的功能性进化过程。

交椅有什么特点呢?它首先是重量轻。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转缩须臾,重不数斤。就是瞬间即可打开或合上,份量很轻,可以折叠,便于携带。但它也有缺点,由于受力点在“交午处”,承重的中心部位肯定容易受到伤害。当它交叉时,所有的重量都落在这个点上,靠它撑住全部重量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它的缺点就是不太结实。

1996年,美国纽约佳士得公司拍卖过一只交椅,被美国一个富翁以50多万美元买下捐给明那波里斯博物馆。明那波里斯博物馆专门为这把交椅设了一个展区供人们参观。有一天,观众中来了一个大胖子,体重估计有300多斤。这胖子往上一坐,交椅“啪嚓嚓”被压散了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这椅子400多岁了,没想到终于毁在您这儿。他们聘请很多专家会诊,才把它重新修复了。

其实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有人坐趴过这样的椅子,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记载:苏东坡有一回路过润州(今江苏镇江),润州当地的父母官隆重招待。招待有宴会,有演出,玩得特别高兴。最后散场时照例要唱一首歌,唱的是黄庭坚的一个词牌,叫作《茶》:“惟有一杯春草,解留连佳客”。什么意思呢?就是惟有这杯茶,最懂得我们留客的心情。唱完这支歌就算散场了。但是苏东坡看着满眼都是漂亮的歌伎,不想走了。他也是个生性幽默的人,就板着脸说:惟有一杯春草,怎么能让我吃草呢?说得众人扶着交椅笑得前仰后合。就在此时,“诸伎立东坡后,凭东坡胡床者,大笑绝倒,胡床遂折,东坡堕地。”苏东坡也摔过这么一个屁股墩(图5)。

(5)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画像

交椅还有很多功能,不是我们想象的就是坐一坐就拉倒了。《三国志·魏书·魏武帝》记载: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赤壁之战后,曹操有一次退到河边,正渡河时,马超突然赶到。可能是出于意外,也可能是假装镇定,曹操犹坐胡床不起,他就坐那儿不动了。最后被随从赶紧拉起来塞进船里过河。

野史中,明朝陆粲在《庚巳编·刘公望气》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鄱阳之役两军接战方酣,太祖据胡床,坐舟端,指挥将士。诚意伯刘公侍侧,忽色变,发谩言,引手挤上入舟。上方愕然,俄一飞炮至,击胡床为寸断,上赖而免。

这说的是什么故事呢?鄱阳湖一仗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朱元璋的明军跟陈友谅的汉军最后决战,朱元璋坐在船上指挥,旁边的军师刘伯温忽然脸色大变,拉着朱元璋就往船舱里塞。就在朱元璋感到不解时,一发炮弹打来,把他刚才坐的胡床炸得粉碎。这段野史跟上面那段正史都说明,这个交椅的一个功能,就是在军事活动时使用,让高官休息。所以它又叫行椅,是行动中的椅子。

交椅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打猎时使用。《三国志》记载:曹丕去打猎,说是打猎,实际上是“猎戏”,事先把抓来的鹿关到笼子里。没想到底下的人一疏忽,把笼子门打开,鹿都跑光了。为此曹丕大怒,要把责任人全杀掉。这段记载是怎么形容的呢?说:帝大怒,踞胡床拔刀。就是坐在胡床上拔出刀子来要杀人。

我们还可以从《康熙南巡图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康熙南巡时,在船上的交椅上坐着,其他人都站着。在康熙的早期绘画中的打猎图可以看到,康熙坐在交椅上,其他人都拿着弓箭站着。所以交椅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猎椅。皇帝出行打猎时,专门为皇帝扛着一把交椅,久而久之,交椅就成了权力的象征。坐第一把交椅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水浒传》、《金瓶梅》中也可以看到交椅的大量描写。比如《水浒传》说到排座次,都要把交椅摆好。《金瓶梅》第十六回中写道:李瓶儿为讨好西门庆,摆了一桌酒席,独独安了一张交椅,专门让西门庆坐,表示对西门庆的尊重。生活中的交椅,也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我在报纸上看过一则广告,一个公司要聘请一个CEO(首席执行官)。广告词发出邀请:谁来坐这把交椅?不幸的是他不知交椅为何物,他画了一把玫瑰椅。其实玫瑰椅过去是小姐坐的,是家里地位低的人坐的。如果对中国的历史了解深刻一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谬误(图6)。

(6)玫瑰椅腿部没有交叉不能折叠收拢

交椅的形状有很多种,圆交椅是它最基本的形制,也是最高等级的形制。还有一种用来休息的是直背的,有点像躺椅。这种直背交椅在古画中可以看到。另外就是没有扶手,光有靠背的,也是作为休息用,等级相对比较低。我们了解这些知识,对收藏是有很大好处的。

我有一个多年的朋友,他爱好收藏。他问我什么椅子最值钱?我说中国的椅子到目前为止是交椅最贵。他说那我就收藏一把交椅吧。隔了一段时间,他真弄一把交椅给我看,他说这是宋朝的。

原来他自个儿奔山东找水浒的家乡去了,他到了山东郓城,带着图问人家哪儿有这样的椅子?他去之前我教给他一个知识,我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在当地找个行家领道,但我忘了说一句,找到行家你不能暴露你的意图。结果他找到行家以后,就说我想买交椅。那行家说你睡一宿吧,明儿我带你找去。估计他睡一宿,行家找一把交椅埋在一个地方了。第二天带他跑到乡下去,走到哪儿都拿着图找这椅子。一个老大爷说,我们家牲口棚里好像有这么一个,扔在那儿多少年了。他就迫不及待地钻进牲口棚,如获至宝地把这个交椅扛回北京。花多少钱他没好意思跟我说。我说你这把椅子新仿的。他说不可能,村里的人都说他们姓宋,是宋江的后代。

即使那个村子的人都姓宋,那个交椅就一定是真的吗?我告诉他这个东西一定是新的。我说这个很简单,你看着现在挺脏的吧?你拿热水弄点肥皂水刷一刷,它就锃新。隔了一个星期,他说他把椅子刷了一遍,所有的做旧痕迹全下去了。最后他承认这个东西是新仿的。

所以当你收藏时,不能死读书,不能按图索骥,尤其不能暴露目的去找,别人知道你想找什么就把这个东西事先准备在那里,这是一个教训。

猜你喜欢

马扎席子椅子
两把椅子
勇攀赤道雪峰
瞌睡来
“一席话”的来历
凉席突然不凉了
共享马扎,一天丢500多个
学溜冰
太极马扎(三)
太极马扎(一)
高士奇妙辩免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