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瓷皇后

2008-09-05走近科学

走近科学 2008年9期
关键词:珐琅建军景德镇

走近科学

2006年6月6日,国家博物馆,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

一件瓷器的出现,让全场人都震惊了:这不就是2005年底,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出1亿港币的天价瓷器“清乾隆花石锦鸡双耳瓶”吗(图1)?怎么又出现在这里了?故事还要从7年前讲起。

(1)天价彩瓷锦鸡双耳瓶

盛世衰亡 珐琅彩成绝唱

江西景德镇。一个名叫“熊窑”的陶瓷工厂里,不时传出清脆的瓷器破碎声。这是窑主又在砸刚烧出来的瓷器。窑主叫熊建军,前些日子去了一趟北京,没想到,回来以后就像着了魔一样,没日没夜地点火烧窑,但却是烧一窑,砸一窑。辛辛苦苦烧出来的瓷器,为什么要砸掉呢?原来,他烧的不是一般的瓷器,是原为皇家专用的一种精美瓷器,素有“彩瓷皇后”之称的瓷器极品——珐琅彩。

珐琅彩存世在470件左右,其中400多件在台北故宫,40件在北京故宫,十几件流散在外。这400多件瓷器,每一件都有详细的图画,都有明白的来历。就是散落在外的十几件,也都是流传有序,在图册上都有记载。只要谁出手珐琅彩,在拍卖会上必然引起收藏界的狂热追捧。因为,第一,太少了;第二,肯定是真的;第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第四,是皇帝的专用之物;第五,珐琅彩的工艺已经失传了,失传200多年了。

珐琅是外来词,指搪瓷艺术品,它的基本成分和玻璃接近,附在陶瓷表面叫“釉”;附在瓦上叫“琉璃”;附在金属上叫作“珐琅”。元朝时期,最早的珐琅器皿从波斯传入,主要是铜胎掐丝珐琅,产生了后世的景泰蓝。到了康熙年间,欧洲发明了画珐琅,即用珐琅颜料代替掐丝,在铜器上直接作画。法国传教士进贡了一些铜胎画珐琅,康熙皇帝一见钟情,决定把这种工艺移植到自己喜爱的瓷器上。于是景德镇将烧好的素胎,也就是不加任何色彩修饰的本色瓷器送进紫禁城,聘请西洋画家描画图案,上好五彩颜料,再用小窑第二次烧造。为了方便皇帝亲自监督,这个窑口,居然就搭在了皇帝接见大臣的养心殿!

雍正皇帝继承了大清的江山,也继承了康熙对珐琅彩的酷爱。雍正本身在书画方面就很有造诣,对瓷器的鉴赏要求也非常严格,他让自己最信赖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负责烧制珐琅彩,并且最终炼成了国产珐琅颜料,摆脱了依赖进口颜料的局面,也使花色品种大大丰富。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出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所崇尚的梅兰竹菊和意境悠远的山水画。到了乾隆盛世,瓷器的品种创新和器物的制作技艺,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珐琅彩更加繁华富丽,锦鸡、孔雀等色彩斑斓,烧制难度极大的瓷器开始出现。但随着乾隆去世,清王朝盛极而衰,珐琅彩从此成为绝响。

史希杰(国家博物馆 副研究员):一种瓷器的发展,跟国家的整个的大势是有关系的。康雍乾三世被称作盛世,是因为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是清代经济最发展,国力最强的时候。

熊建军:现在我们也是盛世啊,盛世就要体现我们的文化。我们要把这个珐琅彩挖掘出来,把它复制出来,让人人都能见到珐琅彩。

为复活珐琅彩,国家博物馆的专家来到了景德镇,看中了熊建军。

(2)景德镇旧时制瓷作坊

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从高岭山上开采的原料被装上船,沿着昌江顺流而下到景德镇。在延续千百年的古老作坊里,溪水冲刷着轮叶,巨大的水椎日夜不停地舂打,直到把坚硬的瓷石捶成细细的粉末(图2)。一件精美的瓷器,需要经过踩泥、拉坯、修坯、吹釉等数十道工序,才能把一块块的泥巴,变成一个个坯胎(图3)。最后是装窑、点火,把这些土做的坯胎烧制成精美绝伦的瓷器。所以瓷器烧造,也被称为水、土和火的艺术。

(3)图组:(3-1)栽坯 (3-2)抟坯 (3-3)拉坯 (3-4)利坯 (3-5)炉火烧素胎 (3-6)烈火炼出皇家瓷

眼下,景德镇人早已经大多采用现代机械生产陶瓷。但是熊建军深知,做珐琅彩一定要 “师从古法”,每一道流程都严格按照古代流传下来的工艺。

清朝时期,珐琅彩的生产工艺就是宫廷里的秘密,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而且古代烧制瓷器都是口传身教,有关的成分配比、烧制流程、炉火温度、画稿图纸,至今无人知晓。要重新造出一模一样的珐琅彩谈何容易。熊建军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烧了一窑又一窑,为什么烧出的素胎,就是达不到要求呢?熊建军忽然想到,会不会烧制的原料,这把泥土有问题呢?

踏破铁鞋

找寻神奇泥土

珐琅彩原本是在景德镇烧好素胎,再送进紫禁城二次烧制。要想复活珐琅彩,必须首先烧出一样的素胎,就是俗称的“糯米胎”。珐琅彩以白胎最为珍贵,釉面洁白光润,胎体轻如蛋壳,对着光线,能从背面看见胎面上的彩图,被称为“透轻云望明月”,“隔淡雾看青山”(图4)。这样薄的胎壁,如果原料不够细密,韧度不够强,到了窑里一烧,就会变形坍塌。要想烧出“糯米胎”,决定性因素就是高岭土。

(4)釉面光润,胎体轻薄的珐琅彩瓷碗

高岭土,含氧化铝,色白,有粘性,可塑性强,和瓷石混合后烧成瓷器,洁白细腻,坚硬无比。这就是陶瓷行业说的“二元配方”。

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山,是高岭土的原产地。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后期,200年的大量开采,在高岭山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古矿坑。当时多采用坑道开采方式,坑道都很深,里面比较大,洞口却很小,只能采用人力一筐一筐地往外背。但时隔数百年,到底哪里是烧制珐琅彩取土的古矿坑,如今已经无人知晓。

高岭山连绵百里,山高林密,到哪里才能找到当年的古矿坑呢?但熊建军下定决心,就是踏遍青山,也要找出这种土来!他和弟弟两个人,穿山过涧,爬沟上坎,专门钻那些几百年都没人敢进的山洞,大海捞针一样地寻找(图5)。一直过去了5年,仍然两手空空。有一天,熊建军一不小心,失足掉进一个土坑里,这一摔,却有了意外的发现。

(5)熊建军兄弟俩踏遍青山找寻“糯米土”

熊建军:跌下去的时候,两只手乱抓,手上抓了一把泥土,这个土比较滑腻,一看就是记载的跟面粉一样的,像糯米一样的,古代叫糯米土,梗米土。这个土一抓到,当时跟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

重建柴窑复原绝世工艺

景德镇,曾是一个窑火千年不熄的城市。自古以来,这里烧的就是柴窑,但自从20世纪50年代最后一座柴窑关闭,现在的景德镇人都已经改烧清洁环保的煤气窑了。柴窑的主要燃料是松木,松木油脂含量高,易燃烧,但是热量比较低,烧瓷的时间很长;煤气窑热值高,烧得急,时间短,炉温容易控制,但是烧出的瓷器表面不够细腻柔和,闪闪发亮,这就是行话里说的“贼光”。柴窑烧出的效果好,熊建军决定建柴窑,花高价购买松木做燃料。

但用柴窑,不仅仅是改换燃料的问题,烧柴窑温度极难把握。景德镇早已经废弃了烧柴,谁还掌握烧柴窑的绝技呢?

烧窑的总指挥,在景德镇俗称“把桩师傅”。景德镇有一句老话:“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一个把桩师傅”。过去,没有测温仪器,没有炉前记录,这把火烧得如何,全凭把桩师傅的一双肉眼判断。当时,整个景德镇只有一个人还懂得烧柴窑的技巧,这就是老把桩师傅胡佳旺。他已经退休多年,在熊建军三番五次的诚恳请求之下,再加上“珐琅彩”这三个字的打动,最终,同意重掌柴窑。

烧柴窑有句老话叫作“一满二烧三熄火”:把瓷胎放进专用的匣钵里装窑,在景德镇称为满窑;装好以后,在窑门上嵌入两个匣钵,这叫窑眼。把桩师傅通过看火焰颜色的红白,观察窑眼的变化,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当天的天气,风向、气压,决定什么时候投干柴,什么时候投湿柴,什么时候烧大火,什么时候烧小火,什么时候鼓风,什么时候熄火。经过几十次的试验,终于,珐琅彩的糯米胎烧成了!

熊建军按捺不住心里的狂喜。但是,又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谁也没有亲眼见到宫廷画师怎么画的,御用工匠怎么烧的,怎么办呢?

熊建军出身“红店”(景德镇人对釉面画彩的一种特殊称谓),后毕业于江西工艺美术学院,有工笔画的基础,但是,面对前辈名家的绝世精品,他仍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能是自己摸索,一步步接近古人的作品。渐渐地,这些瓷器在熊建军的眼里都活了起来:意境幽远的山水,清新淡雅的花草,繁华富丽的锦鸡,恬然自得的人物,每一个瓷器后面,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古代描画珐琅彩,采用的是天然颜料,用硼、砷等矿物质来调色,元素含量比较复杂,但是发出的颜色很纯正,光线柔和。而现代的颜料都是化学合成,颜色纯度很高,却非常刺眼,没有古代的神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既然是复制文物,就必须和文物原品的矿物成分一致,如何破解皇家瓷器的色彩配方,成了熊建军面前最大的拦路虎。

珐琅彩的众多色彩中,有一种色彩最为引人注目,这就是红色。珐琅彩的红色是一种胭脂红,蕴含着阳光般的华丽。这种红色的原料,竟然含有黄金,所以被称为金红。熊建军因为烧窑已经倾尽家产,实在是买不起这点贵重的黄金了。万般无奈之下,他看上了妻子的金项链,抓住一次妻子外出的机会来了个速战速决,转手把金项链投进了熔炉。

彩瓷皇后 终于重现人间

2006年5月的一个晚上,熊建军把上过彩画的珐琅彩锦鸡双耳瓶,小心翼翼地放进了烧色彩专用的低温电炉。

第二天一大早,没等炉温完全冷却,熊建军就急不可待地把瓷器取了出来。顿时,他的眼睛发亮了,和拍卖会上那件1亿多港币的瓷器简直一模一样!当天,熊建军就把烧出来的珐琅彩瓷器放到锦盒里,托人连夜送到了北京,没想到,第二天中午,就接到了国家博物馆打来的电话,一下子订购了50套。终于,珐琅彩仿制成功了!

他用8年时间,终于破解了皇家瓷器的烧制密码,复活了失传200多年珐琅彩生产的古老技艺。传说中的“彩瓷皇后”,重现人间(图6)。

(6)图组:重现人间的“彩瓷皇后”

时隔半年,香港嘉士德拍卖行再次爆出一个惊人消息:一个巴掌大的“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小碗”,拍出了1.5亿港币的天价,超过了锦鸡双耳瓶,再次刷新了清代瓷器的最高拍卖价。我们说,衡量一件文物,首先是它的历史价值,然后才是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珐琅彩选择了熊建军为它浴火重生,这是一个盛世的呼唤,也成就了熊建军毕生的追求。

猜你喜欢

珐琅建军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古建军
无论等多久
我的家乡景德镇
吴建军、吴雨桐作品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珐琅器之画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