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君主亦称“后”等篇
2008-09-05
上古君主亦称“后”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其实,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也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句中的“夏后”即“夏王”之意。又如,屈原《离骚》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句中“三后”就是“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明长城天津段新发现古代遗存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日在明长城天津段发现了古代遗存100多处,包括烽火台、火池、烟灶、居住址、水窖等。明长城天津段全部位于天津市蓟县北部山区,依据自然地理情况,明长城主线墙体自东向西划分为赤霞峪、古强峪、船仓峪、青山岭、车道峪、黄崖关、前甘涧共7个段落。考古专家表示,此次调查表明天津市域内长城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天津市域内的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的修建年代均为明代,为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域内不存在其他时期的长城;二是明长城天津段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三是明长城天津段所有石质故台均不设登台阶梯;四是明长城天津段砖质敌台可以供士兵居住,而石质敌台则不能住人;五是明长城天津段报警系统齐全。
“青春”一词的由来
“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它始于汉代,为文史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召》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降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相当时期内,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是这个意思。如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后来,文人们赋予“青春”一词以新意,泛指人的青年时期。如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一诗中:“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义,成为青年的代称。
历代朝官职数
根据明代史书记载,在周代,将职官分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称为六官或六卿。然后又按六的比例设立了360个职官。但在每一职官之下,又设置了像医师、中下士等的职官28人,总计在天官冢宰之下,设立的大夫、上士、中士、下士等共有292人,而宦官、女史、御史等不算入此数,地官设置更多。在周代王畿千里之地,设立的大小职官就不下两千多人,而且各官还可自辟僚属,选官的途径很为广泛,所以在周代形成“野无遗贤”的局面。汉代设官达七千五百多人,唐代达一万八千多人,宋代三万四千多人,大明成化五年武官是八万多人,另外还有译字生、通事、乐舞生、厨役、勇士、工匠、写字人等。到了清代,在康熙二十六年曾参加过《明史》及《一统志》纂修工作的刘献廷在其所著《广阳杂记》一书中也提及历代官员人数:“汉光武帝时,省官止7500余员,唐时文武官员18800余员。明洪武初,武职28000余员,锦衣卫210员。至成化间,武职增至81000余员,锦衣卫1700余员。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文武15600员,文职在京正杂大小2546员,而八旗武职不在此数。”
嵩山地区广泛分布
夏代早期遗址
近10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嵩山地区夏代早期遗存遗址众多、分布广泛,其中几座大遗址可能与数个夏王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以新砦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早期文化遗存在嵩山地区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不仅数量多,而且遗存丰富。龙山文化时期,嵩山地区遗址数量迅速增加,从仰韶文化时期的150多处增加到近400处;从聚落规模上看,这一时期出现了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和极大型聚落遗址。其中,面积在50万至10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遗址有新密新砦遗址、荥阳车庄遗址、新郑大司遗址、禹县瓦店遗址等,面积在200万至300万平方米的极大型中心聚落遗址有偃师二里阔大遗址、巩义稍柴遗址。这些中心聚落遗址的出现,反映了龙山文化晚期,社会结构进一步复杂化,进而产生文明。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规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荒诞的由来
据我国西汉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记载,“诞”是一种小兽的名字。这种小兽也称“讹兽”,生活在西南的边远地区。它的身形就像兔子,却长着一张人的面孔,而且居然能像人一样说话。但它所说的话都是些不实之词,它说往东就是往西;它说是好的,却可能是坏的。“荒诞”一词就是从这个神话故事中演化而来。由于“诞”这种动物喜欢撒谎,后来人们就用“荒诞”表示“弄虚作假”、“不合常理”。
久而久之,“荒诞”就化为形容词,即今天的用法。
我国首块地震碑
在我国,最早立碑记述地震的石碑是江苏宜兴墨山上的地震碑。此碑记载了公元276年8月,在今宜兴发生的一次地震,载文有震前发生地声、地光等现象。地震使著名的善卷洞的小水洞开裂30多米,洞中一条白蛇逃走,记为“白龙腾空”。当时正是三国时代东吴皇帝孙皓在世,认为这是国家祥瑞之兆,于是派丞相撰碑记之,志其祥瑞情况,立于墨山之上,人称“江南第一碑”。
考古学家发现
古代奥林匹克赛马场遗址
近日,考古学家表示,在雷达技术的帮助下,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位于奥林匹亚平原的古代赛马场遗址,古罗马皇帝尼禄曾在此赛马场通过行贿赢得比赛。赛马场的所在地是有关奥林匹亚的最后几个未解之谜之一,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在这块圣地上开创了奥林匹克运动会。该赛马场长约1千米,是古代奥林匹亚最大的一块场地。自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因其异教崇拜倾向而废除奥运会以来,这处赛马场遗址已经消失了1600多年。
古代“亥”字喻高寿
古人忌讳说73岁,于是常用“亥”字来隐称。如唐代刘禹锡《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绛州》诗云:“午桥群吏散,亥字老人迎。”李商隐《戏题赠稷山驿吏王全》诗也云:“过客不劳询甲子,惟书亥字与时人。”“亥”字为何成了73岁的隐称呢?古人认为,“亥”字有“二首六身”。“亥”字篆体上二横为首,象征二万,下有三个“人”字,形同三个“六”,是六身,象征六千六百六十。合起来,“亥”字象征二万六千六百六十,正好是73年的日数。故用“亥”字或“二首六身”来隐称73岁。
文稿李莉
责任编辑蒲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