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2008-09-01

大学 2008年8期
关键词:大段日记本封信

编辑同志:

我今年二十三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还曾把保尔关于人生意义那段著名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工工整整地抄在日记本上的第一页。日记本记完了,我又想把它抄在第二个本上。这段话曾给我多少鼓励呀。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后来我偶然看到了一本过去出的小册子《为谁活着,怎样做人》。我看了又看,完全被迷住了。我开始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也是最美好的人生的看法: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人活着,就应该有一个崇高的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我陶醉在一种献身的激情之中,在日记里大段大段地写着光芒四射的语言,甚至一言一行都模仿着英雄的样子。

可是,我也常隐隐感到一种痛苦,这就是,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革”的浪潮就开始了,尔后愈演愈烈。我目睹了这样的现象:抄家、武斗、草菅人命;家里人整日不苟言笑;外祖父小心翼翼地准备检查;比我大一些的年轻人整日污言秽语,打扑克、抽烟;小姨下乡时我去送行,人们一个个掩面哭泣,捶胸顿足……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呢?我很矛盾。但当时我还小,我还不能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况且过去的教育赋予了我一种奇怪的能力,这就是我学会把眼睛闭上,学会说服自己,学会牢记语录,躲进自己高尚的心灵世界里……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

我求助友谊。可是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我的一个好朋友,竟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请教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摸黑的社员……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的脑海翻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我立刻选择。

我求助于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希望从那里得到安慰和解答,我读了黑格尔、达尔文、欧文的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读了巴尔扎克、雨果、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人的作品,可是,看书并没有使我从苦恼中得到解脱。大师们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地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大师们所写的如此相像,不管我沉陷在书本里还是回到现实中,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朗台、聂赫留道夫式的人物。

编辑同志,我在非常苦恼的情况下给你们写了这封信。我把这些都披露出来,并不是打算从你们那里得到什么良方妙药。如果你们敢于发表它,我倒愿意让全国的青年看看。我相信青年们的心是相通的,也许我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帮助。

潘 晓

1980年4月

1980年5月,《中国青年》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署名叫“潘晓”。上面就是这封信的大概内容。今天的人们在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或许已不以为奇。毕竟这封信诞生于28年前,信中讲述的经历和创痛已经属于“昨天的故事”。但是,时光倒回28年,在那个炎热的5月里,毫无任何心理准备的人们在不经意地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触电”、“感觉有一颗炸弹在心里爆炸”、“浑身战栗”、“激动得流泪”、“恐惧”……当年的读者们就是用这些词汇来描述他们最初读到这封信时的直接感受。正是这样一封读者来信,引发了遍及全国乃至海外的一场关于“人生有什么意义”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使“潘晓”这个名字成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偶像。

猜你喜欢

大段日记本封信
一封信去往紫紫村
独一无二的日记本
夜,想要告诉我些什么
给我写封信吧
爱体育更爱艺术的段爷
应修人到邮局去
奇怪的信
我的日记本
墓地上的雏菊
书·嗨!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