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振铎的日记

2008-08-25

关键词:著作等身郑振铎民俗学

孙 凯

在异国的日子里,郑振铎时刻怀念祖国,在日记中每天记着离开祖国的天数。他充分利用在国外的时间,勤奋地学习、研究、创作。在法国,他主要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看中国小说和戏曲书籍,并写下不少专论和小说;在英国,他主要在大英博物馆看“变文”等资料,编译了《民俗学概论》,翻译了《民俗学浅说》。

郑振铎在国外图书馆孜孜不倦地研读,常使他乐而忘食。在日记中,他时有“中午饭因看书很起劲儿,忘了时候,未吃”的记载。他曾“希望走遍各国大图书馆,遍阅其所罕见的书籍,如小说、戏曲之类”,为的是“可以在中国文学的研究上有些发现”。他这种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实在感人。

那时,郑振铎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编辑、作家、学者,但他仍不断自勉。

1927年11月30日是阴历十一月初七,他刚好虚龄30岁。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生半途,一事无成,不自愧欤?自今日后,宜立志。”并订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读书毋草率;每读一书必一页页读过。随有所见,即作札记。

(二)当日事当日即做。

(三)毋游惰费时。

(四)毋逞妄想。

(五)做事读书,须有秩序。

(六)每天须用功语言,英、法或德。

(七)做文须先熟思。做毕要改。

(八)不做非本行之文。

读完上述日记,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郑振铎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是长期不断努力学习、钻研和笔耕的结果。

猜你喜欢

著作等身郑振铎民俗学
温暖讲成语:著作等身
十二点钟
郑振铎炒股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关于著作等身的若干思考
民俗学研究的多元维度——“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会议综述
茅山风景独好 诗文尽显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