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真正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
2008-08-23许洪岭
许洪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留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倾听学生的发言,赞美学生的创造,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在思考中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用智慧敏锐地发现问题,这是进行思考的结晶,我们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赏.
教学片断:
在学生完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数学活动后,我让学生在完成教材“做一做”后,附加一道题:
师:你能用计算器直接算出结果吗?
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学生在争论时个个跃跃欲试.
师:大家试试看.
有的学生埋头思考,有的飞快地点击计算器,有的边写边算,有的百思不得其解,有的在沉思.
师:乍一看,这道题无从下手,但是,如果我们把本节课学的内容和所填的内容联系起来观察,我们就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
出示:3×7=21
3.3×6.7=22.11
3.33×66.7=222.111
3.333×666.7=2222.1111
3.3333×6666.7=22222.11111
师:3与6的个数与结果中1和2的个数关系怎样?
生:6的个数比3的个数少1,结果中1和2的个数与等号左边3的个数相等.
师:那么,根据这个规律,可以解决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这时许多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经过思考,得出如下探究结果:
教师不断地赞赏学生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师生之间充满一种自主的探究的氛围,师生共赏、共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在探索交流中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验他们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研究、主动探索学生的不同解法,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真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片断:
开放题教学“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52元钱?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
生1:我付1张50元和1张2元.
师:他的付法对吗?谁来说说原因?
生2:他的付法是对的,因为50元加2元等于52元.
师:有没有和他差不多的付法?
生3:我的付法和他差不多,1张50元不变,把1张2元换成2张1元.
生4:那我的方法就更多了,1张50元不变,把1张2元换成20张1角或40个5分.
生5:还有100个2分,200个1分呢?
师:这两位同学的付法都正确吗?大家对他们的付法有没有意见和看法呢?
生6:现在我们都不用分币付钱了,就算用分币,数得也麻烦,我觉得这不太好.
师:说得好,因为生活中我们已经不用分币来付钱,这几种方法虽说正确,我们却不提倡.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
生7:我付5张10元和1张2元.
生8:我付2张20元和1张10元,再加1张2元.
……
师: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哪种付法是最简便的呢?
本次的交流在学生思维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中形成,是学生个体思维结果呈现的过程.在步步引导中,学生悟出多种付钱方法,合理建构知识体系,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