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2008-08-23闫瑞改
闫瑞改
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感情,要进行创新教学,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疑激趣.启发和鼓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思维素质和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工作.教师要善于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兴趣.“学趋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利用平移的方法转化为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提问:同学们对其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有疑问吗?针对这一问题,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演示: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三角形.至于公式推导,可让学生课后思考、探究,教师只要做好质疑的引导工作,启发学生提出与教材重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那么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也就强烈了.
2.情境激趣.学生的好奇心特强,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兴趣倍增.例如,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用“猜”角度的方法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准备几个任意三角形,并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我便可“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在学生惊讶、好奇之余,我引导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剪下三个角拼一拼,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样教学,通过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学习的最佳动机常来源于对所掌握内容本身发生的强烈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此时,教师应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教与学才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某厂计划192天用煤91 800吨,如果每天节约计划的1/17,照这样计算,节约下来的煤可多用几天?大多数学生先求出节约后每天用煤多少吨;再求可多用几天.他们列式:91 800×1/17÷[(91 800÷192)×(1-1/17)]=12(天).当时,就快下课了,还有一道题要讨论,我肯定了同学们的做法后,正想换题时,小强同学举起了手说:192÷(17-1)=12(天),并大胆地给大家作了解释:将每天计划用煤平均分成17份,每天节约这样的1份,每天实用这样的17-1=16(份),192天共节约了192份,可以用192÷(17-1)=12(天).当他讲完后,同学们都用敬佩的目光注视着他,我高兴地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虽然后面的题还没讲完,但同学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亮,作为教师,应倍加珍惜爱护,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教学中教师要锐意开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好奇心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求异是学生创新的核心,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激起求知和创新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智力.此外,创新演示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大胆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方案,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勇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一切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创新精神并非高不可及的神秘之物,立足学生主体,创造适宜土壤,创新的火花便会熠熠生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