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2008-08-23姜怀忠

中州学刊 2008年4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

摘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通过“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和“历史地位的特色性”等五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五个“特色性”。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性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0041—04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姜怀忠,男,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问题就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近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党又把它上升到旗帜的高度,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矛盾的出现,使一部分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对“特色”的理解产生了迷惑或误解。如:有人将“特色”庸俗化,事无大小都冠之以特色;有人借口“特色”,把社会主义局限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小圈子里,否定社会主义的共性;甚至还有人认为“特色”就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帜而走资本主义道路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会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影响“特色社会主义”的声誉。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必须讲清楚讲充分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国情的特色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国情的特色性”,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国国情进行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没有中国“国情的特色性”,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顺利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当初人们并不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是很成功。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靠自己去摸索。从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到提出寻求“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②,再到构想一个“最纯洁最完美的社会主义”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最初的探索。但是,探索并不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走了一段弯路。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正因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

的现代化道路。”④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将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正是基于国情,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中国国情到底是什么?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指了出来:“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⑤后来,邓小平同志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特征、存在时间等问题作了系统准确的回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找到了立足点和科学依据。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当前,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⑥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就必须牢记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国情。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理论的特色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理论的特色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而且强调这种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不坚持这一原则,也就无所谓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坚持了这一原则,而且还强调要不断发展它,使它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地综合在一起,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在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党、建设什么样的党,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⑧。

从邓小平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同时又结合中国的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实践的特色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实践的特色性”,是指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事业等各方面体现出来的特色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在经济上,主要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表现在政治上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表现在思想文化上,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表现在军事上,主要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等等。表现在外交上,主要是: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等等。表现在社会建设上,主要是: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社会主义的各方面实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了其他各社会主义国家所没有的特征。“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目标的特色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目标的特色性”,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特色性”,是通过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等发展目标体现出来的。没有这些,也就不是完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有着自己数千年连绵不断、世代相承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一直在为实现理想社会生活而奋斗,并在这一漫长的征程中,先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主张,如“大同”、“小康”思想,体现“和谐”的“和为贵”、“兼相爱”、“和则一,一则多力”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这些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内涵,又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去奋斗,进而推动着中国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样,这些思想或理想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党先后提出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正是在继承这些传统社会理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当然,今天我们党提出的这些目标是不同于前人的,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继承和超越。一方面,这些目标的提出都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的,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⑩,“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另一方面,这些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创新精神,结合中国国情,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同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相结合,并赋予它们以鲜明的中国特色而提出来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达到了历史和逻辑、理想和现实的辩证统一;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为中国人民能够过上美好、幸福的理想社会生活在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并且也反映了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党更加务实,更加求真。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历史地位的特色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历史地位的特色性”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论,同时又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

列宁曾经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要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或特色。然而,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程度不深,再加上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搞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最开始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长期照搬苏联模式的局面,结果因脱离国情渐渐偏离了正确轨道,直至“文化大革命”发生,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严重受挫。为此,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正因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论。不仅如此,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特有的历史贡献。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证明了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它只有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在结合中使其得到创新发展,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才能真正掌握群众和为群众掌握,才能够转变为本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正如邓小平同志后来总结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用新的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自从上个世纪苏东剧变以后,社会主义由原来15个国家缩减到了今天的5个国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却得到了空前巩固。中国的高速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和优越性的体现,不仅将会为一切进步力量追求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为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为一些国家的改革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六、结语

作为一种当代形态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结合中国国情,在理论、实践、目标和历史地位上呈现出了明显的中国“特色”。正是这几个方面“特色”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以中国国情为前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现代化,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繁荣,为世界文明和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⑤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52、64、206、2、146页。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13页。③胡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红旗》1983年第6期。④《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9页。⑥⑦⑧⑨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11、11—12、11、11页。《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3页。

责任编辑:浩淼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论领导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2008年7月中 州 学 刊July,2008

第4期(总第166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4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