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现实走向

2008-08-23赵学清

中州学刊 2008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现实走向是,以中国为样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系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用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并在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接受检验,进一步中国化,科学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现实走向

中图分类号:F0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0007—05

收稿日期:2008—05—16

作者简介:赵学清,男,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部长,教授。

在30年改革开放中,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上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突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深入,如何在这些重大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创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理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一、研究基点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转变,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进程。坚持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出发,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点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我们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当做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南,政治经济学研究带有明显的本本主义倾向。我们当时理解的那种社会主义超越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导致政治经济学研究脱离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变成了离开经济发展现实的纯概念推演,得出的是对现实生活没有指导作用甚至产生副作用的空洞结论。譬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急于搞所谓的“过渡”,小集体所有制向大集体所有制过渡,大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的所有制过渡。在文化大革命中,政治经济学研究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把商品生产看作是资本主义因素,把按劳分配看作是资产阶级权利,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搞了几十年,但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也就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缺乏科学实践的支撑,得到的是沉痛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逐步从天上回到人间,

回到现实生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这一探索的重大成果。自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以后,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决策都立足于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种基本国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深入都与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相关。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正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点上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收获。毫无疑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必须立足于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在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研究经济理论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基点,离开这一基点,我们就会迷失研究的方向。坚持把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

二、研究对象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及其相应的经济关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明确为社会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进程的深入。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②马克思以英国为样本,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的必然性,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证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政治经济学能否成为科学。由此可以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进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历史的科学,必须与时俱进,研究每一个特定国家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当代中国,如果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什么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物质生产的生产方法、协作方式等;其二是指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其三是指以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方法为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理解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揭示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所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实际上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之上、以多层次生产力作为生产条件的社会化商品生产。无论从所有制基础来看,还是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采取的形式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既存在着重要的联系,也存在着重大的区别。从联系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着众多的、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产权主体,这些产权主体必然采取商品交换的方式进行经济联系,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采用的共同的资源配置方式;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具有根本性质的一致性。从区别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根本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方式。上述联系和区别的存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必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个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其所有制基础既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而是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运用的生产技术手段既不是高度发达的机器和大工业,也不是现代化的或后现代的自动化机器体系,而是存在多种层次的、具有不同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手工协作、机器协作和自动化控制体系为条件的协作的复合体;其采用的经济形式既不是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也不是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产品生产,而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条件下的商品生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同时还要研究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是隐藏在商品这种物背后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的研究,才能揭示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如果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政治学中国化的成果是同研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的经济关系相联系,那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就必然研究转变后形成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否则,研究对象出现了偏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

三、研究重点从弥合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建设实践的重大矛盾转向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问题,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需要把研究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由于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因而出现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建设实际的巨大裂缝。那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把丰富具体的经济建设实际生硬地塞进脱离实际的理论体系中,以弥合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这种研究的结论经常在雄辩的事实面前败下阵来。在改革开放之前,政治经济学研究不但没有中国化,反而始终处于水土不服状态,逐渐地脱离了现实。

改革开放以后,理论工作者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突破了经济理论研究的禁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大的理论突破都源于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理论上,针对经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体制外的经济成分不断增加的现实,理论工作者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性质和作用上深入研究,在发展公有制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实践中,逐步突破了公有制=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非公有制经济从“允许存在”到“必要补充”,再到“重要组成部分”,逐渐登堂入室。直至现在,我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命题。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既是实践创新的过程,也是理论、政策和制度创新的过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外的异己成分到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理论工作者的观点上升到党的政策和宪法的规定,这一切都源于人民群众经济生活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方式上,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增强,理论工作者逐步突破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先后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等一系列具有阶段性突破性质的理论观点,直至从理论上搞清“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手段”,市场经济可以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在社会主义分配方式上,面对着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出现的从平均主义到出现收入差距的过渡,政治经济学研究逐步突破了收入差距等于两极分化的传统观念,提出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提出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的原则,创造性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微观经济组织上,面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现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政治经济学研究借鉴国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思想,从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到利改税,从利改税到股份制改革、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逐步提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使企业逐步变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对外经济关系上,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联系越来越多地越出国境的现实,政治经济学研究逐步突破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传统观念,利用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理论。

在经济发展上,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直至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一系列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的理论。

以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紧密联系。政治经济学研究课题来自实践,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进而成为政策,形成制度。政治经济学研究和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相互要求,共同进步。扎根于实践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在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从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实践中可以发现,正是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结论,政治经济学才进入决策,赢得群众,才通过自己的作为赢得地位。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治经济学研究面对的问题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问题研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问题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现在需要政治经济学回答的问题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什么是现代市场经济?对这个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研究得比我们要深入得多,要透彻得多。在几百年的历程中,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遇到并解决了许多问题,总结了许多经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成果。市场经济逐步从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到有宏观管理的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国家展现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在什么是现代市场经济问题上,我们需要老老实实地当学生。我们要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向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学,从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学,从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悟。市场经济在我国历史上先天发育不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又被当作资本主义割了尾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只有十几年时间,对什么是市场经济并没有搞得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研究、普及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第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在基本经济制度层面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其比重不断上升,那么公有制经济的比重究竟多大才算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其有无量的规定性?在宏观经济运行层面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表现在国家代表社会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宏观管理,甚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比我们国家还有经验,成效还显著。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层面上有无差别,差别究竟在哪里?在微观经济组织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者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者的差别究竟在哪里?社会主义企业的劳动者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治理、参与分享剩余的权利究竟如何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体现出来?如果劳动者在企业治理中没有真正地享有参与管理、决策和分享企业剩余的权利,那么,社会主义企业的劳动者和资本主义企业的雇佣劳动者可能就难以区分。在收入分配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采用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那么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的区别在哪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要求如何通过必然的经济逻辑得到实现?等等。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分配过程和总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如果在这一点上不能取得突破,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得不到充分的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党性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度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表现在哪里?受特殊的国情影响,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国度内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度内,在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会产生不同于其他国度的鲜明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和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基本国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拥有持续的旺盛的生命力。正如资本主义各主要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源自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基本国情。反过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中国取得成功必须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必须接受中国人民的选择,必然受到中国国情的制约,必然接受中国文化的改造。这个选择和改造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探索和回答中国这个特殊国度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遇到的现实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任务。

四、研究方法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方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综合创新,必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过程,是在以市场为基本导向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加以结合的过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确实是把市场经济当作产生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确实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进程中的最大贡献是把过去强加在市场经济身上的阶级性质予以取消,把市场经济作为一般的经济形式引进政治经济学,把它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联姻。与取消市场经济阶级性质相适应,政治经济学研究引进和运用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不少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范畴,改造并重新定义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范畴。“资本”、“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范畴,既被赋予特殊的性质,又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定。资本一般或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剩余劳动一般、剩余价值一般等范畴与市场经济相连,资本、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等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质。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大量分析回避经济活动的阶级性质,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展开分析,因而它的分析方法确实可以大量应用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结合在过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分析方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新的任务面前,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在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在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的微观经济组织、社会主义的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现在的重要任务是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通过创新经济范畴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系化。这种综合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以中国为样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系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用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并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接受检验,进一步中国化,科学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现实走向。

注释

①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年第7期,第14页。②参阅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页。

责任编辑:晓立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当代现实2008年7月中 州 学 刊July,2008

第4期(总第166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4

猜你喜欢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圣经》经文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传统与现代“断裂”中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萌芽
论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教学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