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轻人应培养“沟通能力”

2008-08-23张颐武

大学 2008年7期
关键词:沟通能力礼节意愿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

最近,不少媒体报道了一些年轻人和他人沟通的意愿不足,能力低下,整天闭锁在家中,依赖网络,生活处于极度自我封闭的状况。人们借用日本的“御宅族”的说法,将他们称为“宅男宅女”。

当然,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可自己选择,在这个社会生活越来越多样化,选择空间也无限增大的时代,他人说三道四也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但一个人过度地孤僻,过度地缺少社会交往的兴趣,整天幽居家中,也是一种问题。

从我在学校的观察所得,学生中存在这种“交往”意愿和能力低下状况的也不在少数。他们往往是童年和少年时代家教甚严,父母极度关爱,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格外担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父母对他们的生活常常干预过多,却没有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和外部世界的现实生活、其他的同龄人相对隔绝,缺少正常生活的经验和与他人相处的基本礼节和方式。而我们的学校生活也带给学生很大的学业压力,使得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上的意愿和能力培养并不被重视,也没有一套合适的方法。

一旦他们面对社会和他人,举止言行往往显得颇为唐突和不得体,对于“人情世故”往往茫然无知,使得周围的人觉得他们有些特别,往往会有“不合群”“怪异”之嫌。这样的交往经验多了,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会有遭到社会排斥的抱怨,会觉得社交是一种严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社交障碍,以至厌恶和人来往。这种状况其实相当普遍,许多年轻人既不善于和长辈交往,也不适应和同代人交往,最后只有困居家中。当然现在有了网络,许多事情可以不需要和人“面对面”,自然就会让人变成“宅男宅女”。一些年轻人正是由于缺少“沟通能力”,在沟通中屡遭失败,才产生了严重的“沟通意愿”的低下。

过去,我们社会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过于简单的观念,其实也对年轻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利。那时我们常常将一些礼节和沟通技巧视为“旧社会”的遗留,也常常把一些正常交往的礼节和沟通技巧视为“虚伪”。礼貌常常被看成“世故”,举止得体往往被视为“庸俗”,也有时会把粗鲁看成率真,把幼稚视为真诚。这使得一些有用的交往的基本礼节和技巧被视为糟粕。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社会开始强调个人能力的发挥,却又常常宣传许多被视为“怪人”的人其实是特立独行的天才,交往能力的低下其实是人具有其他方面的巨大能力的证明。年轻人需要有真本事,不需要交往的能力和所谓的“人情世故”。那些“拉关系”的俗人的坏形象其实是深入人心的。这当然有当时的社会背景。“拉关系”的庸俗确实是应该抵制的,但正常的交往和庸俗的“拉关系”还是有区别的。

但在今天,人们发现,市场经济下的日常生活中,“沟通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和不可或缺了。市场需要互相合作,和谐需要互相理解,这些都需要具备“沟通能力”。“人情世故”当然需要具体分析,我们需要的是抵制那种庸俗的“人情世故”,但正常的礼貌和待人接物的技巧类“人情世故”也还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对于具有特殊禀赋的天才来说,他的其他方面超出常人的能力可以弥补在“交往能力”方面的不足。但天才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年轻人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还是需要和人交往才能取得生活和事业的成功。有许多年轻人直到大学毕业还难以和人有效地沟通和交往,就会在社会上遇到挫折和问题。今天我们需要认识到,人和人的沟通当然需要真诚和坦率,但也需要技巧和能力,两者其实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我们应该避免简单化地看待这一问题。

“沟通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年轻人应学会与人交往,有更好的“沟通能力”。

猜你喜欢

沟通能力礼节意愿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沟通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探病礼节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