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2008-08-23余茶月
余茶月
ァ队镂目纬瘫曜肌分忻魅诽岢觯阂求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中学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一些有益的尝试谈点浅陋的见解,以抛砖引玉。
ヒ弧⒎锤匆魉校引导学生用心地捕捉美
ノ胰衔诗歌教学应该摒弃太多理性的、琐碎的条分缕析,回归最本真的阅读,那就是“体悟”。即在阅读时,忘我地将自己浸入诗歌,感悟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炽热情感,并不断地与之碰撞、交融、重合,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学中,要抓住朗读这个环节,通过多次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品味意境,再现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思想脉搏,捕捉诗歌的美。具体做法是,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欣赏,读出诗歌蕴含的美,读出体会与共鸣。
1.吟咏诵读,感诗韵。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及和谐的节奏。诗的语言凝练精辟,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意。
ト缬喙庵械摹断绯睢罚此诗具有强烈的建筑美和音律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反复地朗读,营造出一种浓烈的“乡愁”意境,使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走进诗歌所提供的审美空间,迅速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声音宏亮,抑扬顿挫,以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在富有节奏和停顿的朗读中,真正体现诗歌的音韵美,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审美的兴趣。
2.风景再造,悟诗境。意境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综合了多种美的因素,给欣赏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联想,有意识地保持“虚静”的审美心灵,使之全身心无条件地沉浸到作品中去,不受干扰地被作品所打动,把诗中或有或无、或隐或现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相符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通过阅读、想象和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和再现。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在学生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画面想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这样一幅画: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仅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パ生通过想象,把已有的经验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进行有机整合,产生强烈的主观感受,从而产生美感。在这当中,学生走进了诗歌,走进了作者的内心,真正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3.含英咀华,揣诗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从这些诗句不难看出,古人为求一佳句,花费了许多精力,可以说,字字是炼丹,句句是锤剑。在读诗的过程中,只有要求学生多读,反复推敲,仔细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才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到诗歌语言的丰富之美。
ナ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咀嚼、体味。要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各种物象的勾连,再现诗中形象,“俯而读,仰而思”,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领悟词语的丰富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哲理。如“潭影空人心”中的“空”字,解释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一个空字,把自然之景和人的品质联系了起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中,一“竞”字既写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状态,与形容鹰飞得矫健有力的“击”字和形容鱼游得自由轻快的“翔”字相呼应,展现了新中国人民自由生活的快乐情景,又体现了作者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昂慷慨的情绪。
ピ诜锤吹暮英咀华中,学生渐渐地从文字的奇妙组合里感悟到诗歌的精髓,触摸到诗人跳动的脉搏。“润物细无声”,在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ザ、比较映衬,激发学生深刻地鉴赏美。
ノ谏晁够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可见,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阅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同题材、同特色、同主题、同作家或具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诗歌都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ネ题材不同特色的比较。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引进席慕蓉的《乡愁》作比较阅读: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交给学生,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来鉴赏,稍加讨论探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最后大家讨论总结:认为席诗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离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不如余诗深刻,主题没有明显的升华。把这样的诗融入同一节课来一起鉴赏、品味,激活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畅游,在充满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接受了一次诗歌艺术的洗礼,挖掘了审美的思维深度。
ネ主题不同文本的比较。《关雎》与《蒹葭》都可看作爱情诗。在学习《关雎》与《蒹葭》时,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两诗艺术特色的异同,教师巡回指导,提示比较的角度,如情感、内容、手法、语言、侧重点等,小组发言人发表探究成果:相同点:都用了“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不同点:前者重叙事,主要描述了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个曲折的故事,情感直白热烈;而后者重抒情,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因距离而产生的“朦胧的爱”,情感含蓄深沉;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
ビ纱丝蠢矗通过比较,不仅使学生激发了鉴赏美的兴趣,增强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还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自觉提高鉴赏水平,为课外拓展阅读做好了阅读迁移。
ト、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灵动地创造美
ゴ丛焓巧竺酪馐杜嘌方面的最高目标。“审美是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诗歌只是提供了一个较为模糊的、跳跃的总体形式架,往往让人发出“词无达诂,诗无定解”的感慨,但也正因为如此,诗歌常常会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审美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ジ男矗撼⑹宰湃醚生用自己的真情消融诗人的感情经历,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联想、想象,多变的艺术形式对诗歌进行改写。这种“溶情于诗”的改写,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创造美的热情激发出来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杂剧折子,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使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创造了美。
シ滦矗浩肥的目的不在于写作,但偶尔带领学生仿写却是有价值的。大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尽管此诗比崔颢的《黄鹤楼》少了一丝空灵而多了一些斧凿痕迹。学完余光中的《乡愁》后,学生纷纷模仿余诗中一唱三叹的音乐般的节奏,兴趣盎然地做起了诗人:
ド甲: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ド乙: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ド丙: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ド丁: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ァ…
タ吹窖生们稚嫩但满含真情的新作,我欣慰地发现,挥之不去的乡愁终于走进了学生们的心里。学生们也惊喜地感到:原来诗人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如果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成为诗人。看来仿写真的点燃了创造性活动的火花,完成了诗歌在审美意识培养方面的最高目标。近年来的中考,仿写成了常见的题型,其例句往往诗意浓郁,这也表明了仿写的必要性。仿写,犹如飞机的滑翔,它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翱翔的前奏和必经过程,有用有效,我们何乐而不为?
プ苤,在诗歌教学不断的审美活动中,唯有抓住“读”这条主线,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心与心地对话,感悟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炽热情感,并与阅读时碰撞出的情感火花交织相融,最终升华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与独特的情感历程。
ィㄗ髡叩ノ唬赫憬诸暨市浣东街道双桥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