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008-08-23李香廷
李香廷
关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多数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很重要,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是一个缺陷。因为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实现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审美鉴赏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鉴别、欣赏和评价。针对我们所学教材的内容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审美鉴赏。
让学生学会审美鉴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如《故乡》中刻画了杨二嫂的形象,她在少年闰土中间出场,而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就可以让学生想象《红楼梦》中的凤姐出场,在想象中,体会到两个人物都有泼悍放肆的特点。另外,作者还用素描方式对杨二嫂勾勒了对比鲜明的两幅肖像:“终日坐着”安分守已的“豆腐西施”;“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令人过目不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想象二十年前后一个城镇小市民的变化。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她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怎样?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总之,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巨大反映,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她身上打下了深深烙印。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完美统一,使杨二嫂具有了“豆腐西施”的悲剧美。这种悲剧美正是教师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过程中体会出来的学会。
其次,要引导学生再想象。例如: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尤以构思布局独具匠心见长。《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杰作,文中有三处出人意料:一是于勒被打发到美洲以后,没想到他竟发了财。而且来信希望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二是没有想到他又变成穷水手了。三是更没有想到“吃牡蛎”的就是于勒。正是这些巧妙而又符合生活真实的悬念,包含了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也体现出本文错落有致的构思美。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鉴赏这种令人叫绝的构思美。教师可设计一个片段训练。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曲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时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这样,同学们通过合理的再想象把文章的错落有致的构思美,真正运用到了写作训练中去,从而把审美鉴赏与写作练结合起来,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不仅体现在小说教学中,就是在一般性议论文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体现。
如:初中语文第五册有一篇论文《论求知》。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警言妙语层层见叠,俯首即是。阅读过程中时时感到格言般的辩证深刻,时而感到诗歌般的凝练隽永。又如:“求知太慢会驰惰,为装璜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比喻恰当。“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惟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句式整齐,富有诗味。生动的比喻,深刻的哲理,使文章蕴含丰富的内容,又通俗易懂。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处处可体现,比如文言文中、诗歌中。
如文言文《醉翁亭记》一文,就具有铿锵抑扬的音乐美。全文几乎全都用“也”收束句尾,虽“也”贯全篇,却无烦,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之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达形式,骈中有散,参差多变。另外,文中还有大量对偶句,自然天成,因此读起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觉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已亥杂诗》一文中,矢志报国的情操美;《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人千古的信念美;《行路难》中“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乐观美等等。
看来,我们在提高学生其他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欣赏力,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接触美的事物,多读优秀作品,提高语言文学修养,储备丰富的审美经验。
(作者单位:河北临漳县张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