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创新思维培养探微
2008-08-12张芳
张 芳
《物理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呢?笔者认为运用下列三种方法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在情境创设中引导创新思维
初中生毕竟还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阶段,他们的学习不少还是依靠兴趣进行的.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能促进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努力创新、主动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大有裨益的.在“我要学”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创新思维也就成为了可能.
1.创设问题情境
孔子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能会开辟一个新领域,而解决问题只是一些技巧.”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开始,也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讨论、分析和判断,则可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知识的环境中.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根据新课知识或者是实验操作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一个知识点.从不同角度去提问题,并且把能不能提出一个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问题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
2.创设多媒体情境
创设多媒体情境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问题思考.由于多媒体情境有图像有声音,动态的演示加上悦耳的音乐,能够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更好地进行思维想像,其效果往往比之于一般情境更胜一筹.比如学习“摩擦力”,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小动画:在水泥地上,放着一块长方形木板,木板上有一只装着5公斤重的木箱,在木板的前端系上绳子,然后,让一只小狗拉着绳子往前拖.如果在木板下面装四只轮子,还是让这只小狗拖,将会是个怎样的情况呢?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道具,多了四个轮子,小狗就能轻松地往前拉?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也为下面讲“摩擦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打下了基础.
二、在实验过程中开发创新思维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操作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同时也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之一.学生的知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反映出来.教师在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敢于超越常规、敢于想像猜测,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提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时,笔者在做实验时故意去掉一个实验环节,致使实验失败,然后,让学生去寻找失败的原因,以此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时,笔者会让学生观看实验全过程,再要求大家开动脑筋,思索实验结果的原因.比如“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呢?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准确的了.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阐述这个道理,笔者在一次物理课上演示了冷水加热至沸腾的全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能观察到沸腾前水声较响,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水声逐步减弱,直至消失.通过讨论争辩,大家原先一些朦胧的、片面的解释得到了澄清,知道了水在没有沸腾前,下部由于水温高,因此形成了小气泡,并且在浮力作用下上升.由于上部的水温低,一部分气泡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气泡变小或破碎,发出了声响,水沸腾时,水中气泡大量上升,气泡周围的水也开始汽化,向气泡内蒸发水蒸气,气泡不断增大,升到水面破裂,放出水蒸气,没有了振动,也就没有了声音.
三、在多种活动中启迪创新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往的物理教学偏重于接受式学习,重视科学结论,而对得出结论的过程,或重视不够,或根本不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对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学习,特别是启迪创新思维乃至科学价值观的树立,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调查、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估和交流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具体来说,可以是小设想、小论文、小创作、小改革、小发明等.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展这些活动中教师不要指手画脚、说这道那,用种种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让学生无所适从.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展示学生自己,张扬他们的个性,并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的安排上,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活动结束的评价时,要因人制宜,不搞一刀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体现物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精神.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需要我们教师长期坚持,精心引导,并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