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
2008-08-12秦兴华
秦兴华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教学活动.面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如何把握课程理念,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物理教师关注的话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三维课程目标变成一维目标,不注重探究方式和探究过程,把物理的探究性实验改成验证性实验,不会整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观念上彻底打破这“三个中心”,并大胆尝试将其应用于实践中,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新旧变化
1.研究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变化
教学大纲称“物理是普通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看出,对物理在各学科的定位,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物理是科学学习领域的基础.比大纲的定位更高一层,大纲中只说“物理课要为实现普通高中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更好地作出贡献”是比较抽象的,新课程标准则非常明确地提到“全体学生”,要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服务,说明新的课程标准是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需求.
2.研究新旧教材设计的变化
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模块教学,它们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共十二个模块,从而使物理知识更具有系统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教材设计的又一特色,新教材专门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等,这些栏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的学习,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研究新旧教材内容的变化
新教材在内容上与旧教材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1)新课程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在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偏的弊病;(2)新课程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富有时代感;(3)新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4)新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改变了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这些内容的变化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对新增内容的深度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
三、构建有效课堂
1.转变备课思路.将传统备课的老三备模式,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转变为新三备,即“备情境、备问题、备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想方设法去吃透新教材、了解学生,这是构建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基础.
2.改进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采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让学生去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注意问题教学,整合各种传统手段与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3.彰显主体地位.物理课堂应“以人为本”,改变学科本位观.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使学生保持对科学、自然界的探索兴趣,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索能力.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性,因为课堂同样也是教师的舞台.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怎样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包括创设情境、设计提问、方法指导等.
4.创新备课模式.可以采取教案、学案一体化的形式,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考虑,这样可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教师“单兵作战”的模式,强调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互动式”集体备课应运而生,这种备课模式的任务是统一教学思想,统一重点、难点,统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统一进度,统一提出教法和学法的建议,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四、重视实验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物理实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创新、探究平台,物理实验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根据许多专家分析,今后高考的物理实验题的分值将逐步加大,实验探究可出现在各种题型中,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式,以用于不同的实验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达成各种实验教学目标,使物理实验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去积极地参与和体验.
总之,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就是让学生做教学活动的主人,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