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08-08-12黄绍前
黄绍前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物理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尝试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学习的潜能,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大胆参与,积极探究,才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尽管在这种宽松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言行不一定符合既定的目标,甚至有时会有些荒唐行为,但教师一定要耐心和细心,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评价手段去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意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2.重视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会对物理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使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发现:“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可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的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让学生在玻璃管中注射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结果发现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根据该现象,让学生猜想其中原因.又如,讲“电路”知识时,给学生2只小灯泡和2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电路,最后由老师一一点评,分析学生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创新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使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除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外,更应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习方法指导,进行方法教育.物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及物理学家们发现问题、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综合素质.在引导学生积极获取正确概念、规律的同时,使学生自觉地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如等效法、模型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等,这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极其重要.一个好的物理教师,不是在教物理,而是激励、指导学生自己去学物理,即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学习方法指导是多方面的,如阅读方法、听课方法、记笔记方法、记忆方法、灵活变换题目方法的指导,等等.教会学生阅读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苏霍姆林斯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学校里没有教会他迅速阅读,他日后学习、工作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
课本是学生赖以学会学习的读本,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学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预习,给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逐段阅读,要求学生总结出每一段段意,并理解、归纳出整节的重要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获取知识是创新能力质的飞跃.
三、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以此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联结,形成新的观念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尖,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础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正如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寻求事物问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的核心.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经常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m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可用哪几种方法?可用天平和量筒测,用天平测,用弹簧秤测,用量筒和小浮筒测,等等.笔者经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赏识”学生新颖别致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感到创造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四、放飞想像,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早在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围绕有关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想像的翅膀,勾画物理世界的图景,形成物理图景的想像能力,物理问题迎刃而解.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2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又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会怎样?这些都启发了学生的想像力,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活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多做各种创新教育尝试,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