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08-08-12吕登凤
吕登凤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层次和要求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课型要求等提出不同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在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不仅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体验到应用数学的乐趣.
一、设计迷惑型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批判”思维趋于成熟、全面、正确,教师应适时设计一些迷惑性问题,诱使学生“上当受骗”,展开争论.例如,在存进行“有理数”的教学时,设计“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吗”;在进行“有理数乘法”的教学时,让学生讨论“几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的正误;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时,要求学生讨论并画图说明“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等.这种迷惑型问题很多,其设计素材经常来源与教材中学生易疑、易漏、易错的内容,也可以直接取自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二、设计层次渐进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如出示问题1: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学生在交流分析中,很快发现了这列数的规律,并能自然想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感受到了应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学生满意的表情中出示问题2:二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9,你能求出这三个奇数吗?学生从解决问题1的经验中开始了解题,很快得出无解的答案.在比较分析中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严密.
三、设计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问题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问题要真切感人,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进入思维活跃的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识空隙,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起认知冲突.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有兴趣进行研究,乐此不疲.如问题:在某月内,李老师要参加三天的学习培训,现在知道这三天的日子的数字之和是39.①若培训的时间是连续的三天,你知道这几天分别是当月的哪几号吗?②若培训的时间是连续三周的周六,那这几天又分别是当月的哪几号?此问题的解决,是学生对数学模型化的理解更深人,对数学应用价值的体会更深刻.
四、创设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如问题1:父亲现在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两倍,当父亲38岁时,儿子10岁,现在父子各是多少岁?此问题一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年龄问题的情境为切入点,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的引导对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列方程的方法,形成一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感受到自主探索成功的体验.
五、设计研究型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设计研究型问题正是实现《数学课程标准》这一要求的途径.和常规问题不同的是,此类问题题型广、形式活,常见的形式有:由给定的题设探求相应的结论;由结论反溯相应的条件;变更命题的部分题设和结论研究命题的相应变化;通过一段文字,找出其规律,研究解题方法等.
六、设计规律型猜想问题,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思维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比较重视逻辑推理,数学教材中的命题一般也都是直接给出结论.其实逻辑推理并不是唯一的数学活动,归纳、猜想和发现也是数学认知和探究的重要形式.《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行反例.”这就要求学生在获得数学结论时要经历合情推理到逻辑推理的过程.而合情推理的实质是“发现——猜想”.没有猜想,就不会有数学事实;没有发现,证明就会失去目标.发现和猜想是新知识产生的起始阶段,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这个数学模型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才能获得学习新知识的直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