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风格、流派与赏析——兼解2008年高考宋诗鉴赏题
2008-08-11韦秉文
韦秉文
宋诗入选高考古诗词曲鉴赏题已形成一种态势:2004年北京、重庆、福建3家选用了3首宋诗,2005年全国卷Ⅲ、天津、辽宁、浙江、山东、江西、广东7家选用了8首宋诗,2006年辽宁、江西、四川3家选用了3首,2007年重庆、辽宁、广东、湖南、福建、四川、宁夏7家选用了7首,2008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上海、广东、安徽、江西、宁夏等7家选用了8首宋诗作为命题材料。宋诗鉴赏题可采用解答古诗词曲鉴赏题的一般思维方式,也可结合宋诗总体风格,紧扣流派特点进行赏析。下面结合2008年高考宋诗鉴赏题作具体说明。
一、结合总体风格,体悟主旨
宋诗总体风格是“生新瘦硬”。所谓“生新”,就是刻意求奇;所谓“瘦硬”(瘦劲),就是洗净铅华,刚健有力。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唐诗美在情辞,以韵取胜,浑雅、蕴藉、空灵。读唐诗就像品尝荔枝,一颗入口,甘芳盈颊。宋诗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读宋诗既像欣赏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又像品尝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如何结合宋诗总体风格,体悟主旨?请看全国卷Ⅰ中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一)
♥潘大临
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潘大临这首诗首联写地势险要,虎踞龙盘:西山重峦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之渊,江中巨石嶙峋,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颔联写古贤功绩,波流万世:地势优越壮美,三国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建立的丰功伟绩,就像滚滚东去的波浪奔流万世。这里写“虎穴”、“龙宫”,刻意求奇——生新;英雄伟绩,流之无穷,写得壮美——瘦劲。 颈联写沙明天阔,宿鹭飞鸿:俯视沙滩,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在那里栖息。仰视天空,开阔无垠,鸿雁高飞云端,似乎不是前移,而是后退。这一联炼字极见功力。“拳”是名词,修饰“宿”,名词状语,表现一种神态,是说“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得像拳头一样——瘦劲。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拳”与对句中的“退”相对,“退”字仅是字面上的借用,事实上飞鸿并没有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阔,鸿雁飞得太高,蓝天背景太大,使人无法觉得它们在移动。以“退”写“进”——生新,生动地表现出飞鸿在天空飞行的状态。“拳”、“退”二字在诗中毫无修饰,洗净铅华——“瘦”。 至此,联系第⑴题中的设问,则不难作出答案。尾联写叹时思隐,垂钓归船:我最羡慕江上的垂钓者,钓罢归来,驾着轻舟在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这一联先“点”后“染”,即先直抒胸臆,表达归隐之志,接着又紧扣隐逸之志,用“垂钓归船”之景渲染。联系全篇,诗人既缅怀、景仰古贤功烈,又向往隐逸生活。看起来,有点矛盾,其实,这是故作平淡之语,在向往隐逸生活背后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无奈和不平,诗人又何尝不想有一番作为?这便是“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
全诗情感沉郁,内蕴深刻,深得杜诗五律之妙。潘大临属江西派,这一派奉杜诗为“祖”,诗人当然也不例外。若把握住了宋诗总体风格,从大处着眼,则不难答出上述第⑵题中的问题。
当然,这道试题,也可从常规思维来解答:①透视意象,感悟思想内容;②找出抒情句,分析作者情感;③联系全诗,简要阐释。
第⑴题赏析字句。常规思路是:①辨析词性(动词、形容词居多),选出传神字句;②回归原诗,解释联想描述;③点明作用,烘托何种意境或表达何种感情。
“规范解答”古代诗歌中的风格特征,是赏析中的难点、热点。2008年北京卷12题中的第(3)题,不仅要指出风格特征,还要“简要分析”,2008年重庆卷12题中的第⑵题,要“简要分析”王观词“新丽”的特点。
【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野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二、紧扣流派特点,解读诗句
解读诗句,有多种渠道,紧扣流派特点进行解读是其中一种方法。
有的流派特点与宋诗总体风格一致,这类作品既可结合宋诗总体风格进行分析,也可结合流派特点进行解读,例如,上述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便是。有的流派则适宜从流派自身特点切入赏析,如革新派。
革新派是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宋诗中一个重要流派。如果说宋初白居易体、西昆体、晚唐体基本上还是沿袭唐风的话,如果说欧阳修、梅尧臣等复古派诗人才初步建立了宋诗自己的独特面目的话,那么真正做到“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的便是革新派。
特点:立意构思,一反前人,匠心独运。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苏轼的《南园》。语言特色:散文化、议论化、哲理性。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句中“不识……只缘……”、“不畏……自缘……”关联词语提示我们,这就是两个因果复句。阅读时,不必浅句深解。可以说,假如没有苏轼、王安石的力作,所谓宋诗散文化、议论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恐怕要大为逊色。因此在鉴赏革新派诗歌时,可先从语言角度切入,疏通理解诗歌。请看2008年上海卷中的宋诗及其相关试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很突出。首句“客思似杨柳”,就语法特点而言,是个主谓句;就修辞角度思考,是个比喻句,首联的意思是,客居他乡的愁绪好像飘拂在春风里的千万条杨柳。联系上述15题,不难看出A项“赏析”错误,春风里“千万条”的“杨柳”,是比喻“客思”春愁的,并非实景。如果抓住句式特点,抓住句中主语“客思”,谓语“似”,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颔联“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都是动宾结构,也是散文句式,其中“涨”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动用法,即“寒食泪”使冶城江水上“涨”。从句式特点入手,两个诗句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倾泻而出的泪水使冶城江水上涨化为春潮,这是极尽夸张之能事来写哀痛之情,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也不难体会。这样上述15题正确项也不难选出。颈联“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是两个主谓式结构的诗句。意思是头巾下的白发争着生出,镜中青春容颜早已淡去。诗句中的“雪”、“朱”二字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寄托着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诗句上承悲凉哀思的生命体验,下启对个人际遇的万千感怀。 尾联是因果复句,直抒胸臆,意思是为官不快,所以,只想退隐山林,捕鱼打柴,终老一生。读懂了这些,由此不难看出,15题C项表述有误:“过早衰老”不是“辞官归隐”的原因。由此,也不难概括出全诗的内容:首联写的是客思之愁,颔联写的是寒食之哀,颈联写的是衰老之叹,尾联写的是为官不快。由此,也不难看出“客思”在诗中仅能统管首联。也不难看出D项说以客思“贯穿全篇”,这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由以上理解为铺垫,再来解答16题,何难之有?
宋诗流派纷呈,不同流派有不同特点,即使同一流派,也不是“千人一面”,如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纮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这就是说,在具体解题赏析时,切不可胶柱鼓瑟,不知变通。
【答案】
15.B
16.“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其他一些流派及其特点简介,见附录。
三、借助注释提示,巧解试题
试题中的注释就内容而言可分为三类:一是作者介绍,二是背景提示,三是词语解释。2008年高考古诗词曲鉴赏题,只有天津、重庆、湖南3家对材料没有注释。注释一般都与解题有关,是命题者的一种提示。在解题过程中,抓住注释,往往能触摸到了命题者的脉搏,找到解题的钥匙。请看2008年全国II卷中的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这道鉴赏题两条注释,注释①侧重说的是写作背景,是对理解内容主旨的提示。注释②是词语解释,是对诗句理解的提示。解读这首七绝,如果忽略了注释提示,则很难触摸到作者的脉搏,体味到作者的心声。小诗语言文字不算深奥,不看注释,也能知道个大概:
一、二句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暮春时节,丝丝细雨连续不断,互相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但春天是毕竟网不住的,风雨摧残,落花狼藉,在日暮时分,景象更加凄黯。三、四句写的是闲居生活的冷寂:闲居的地方宾客罕至,门可罗雀,只能在归鸟的鸣叫声中自己关上家门。
如果解读停留在这个层面,对作者情绪的理解,只能是通常说的春光易逝、春愁寂寞之感。而这样理解,就理解的深度而言,是不到位的;就解答试题中第⑵题而言,显然是未挠到“痒处”,未触到“痛处”。那么痒处、痛处在哪里呢?请看评分细则:答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情绪的,给2分,没有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给3分。不难看出,“痒处”、“痛处”就在注释处。聪明的考生会巧借注释,挖掘诗歌的内涵。诗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也曾经宾客盈门,只是“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如今“门可罗雀、十分冷落”,这样的寂寞是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当官时的“热”到被免职时的“冷”。这一热一冷,既然使人感到世态炎凉。联系一、二句描写的景色,也不难理解景中隐含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惆怅。可见,抓住了注释,也便抓住了诗的灵魂,也抓住了解题的钥匙。
同样,上述第⑴题。如果能结合注解分析,“网”字的妙处则不难说出。
【答案】⑴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⑵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以看出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四、认准题干指向,规范表述
就是弄清楚命题者的提问方式,不漏点、不偏颇、条分缕析地进行简要的表达。这里“不漏点”是指不能漏掉采分点。如2008年高考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8、9两题的提问方式告诉我们,这两道题鉴赏的重点都是“形象”。这类试题的规范答题模式通常是:①描绘诗中画面:忠实原诗,合理想象,既要想画内,也要想到“画外之画”。②概括意境特点:常用词语有,恬静、安详、优美、孤寂、冷清、清幽、萧瑟凄凉、雄浑壮丽等等。③评析作者思想。
第8题第一问比较简单,先描绘出诗中画面:潺潺小溪从山沟间流出,瑟瑟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树林。路上有一个人抱着水瓮,隔着山谷露出寺庙的一角,让人联想到远处有座寺庙。再圈出画中“景物”: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便是采分点。漏“点”便失分。评分细则这样说: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概括意境特点。根据诗中溪水、秋风、山坞、落叶、寺庙等意象,再结合诗中意境,也不难概括出画面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第9题第一问要说出“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里“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就是通过合理想象,描绘“画外之画”。这“画外之画”要在“描绘诗中画面”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由潺潺溪水从山沟间流出,可联想到画外景趣是水声潺潺的描写;由瑟瑟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树林,可想到“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由路上有一个人抱着水瓮,可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由山谷露出寺庙的一角,可联想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这样适当展开想象,使画面从无声到有声,从静态到动态,从画内到画外,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丰富了内容。这样先“条分缕析”说出“画外景趣”,再说“好处”,便是“认准题干指向,规范表述”。评分标准这样说: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8.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⒐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赏析诗法规范答题模式:①说出何种诗法;②结合诗句阐释;③表达怎样情感。如2008年江西卷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
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
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道试题“诗法”已挑明,直接“结合诗句阐释”即可。情感表达,可在阐释过程中表述,也可在阐释后进行表达。
【答案】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结合诗句阐释),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表达怎样情感);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结合诗句阐释),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表达怎样情感)。
赏析炼字炼句规范答题模式:①解释相关字句含义;②结合原诗描述景象;③点明相关字句作用:或扣意境,或扣情感。2008年全国I卷对“拳”“退”的赏析,全国卷Ⅱ对“网”字的赏析便是。
赏析风格规范答题模式:①说出何种风格,②结合诗句阐释。
以上是赏析宋诗的四种思维方式,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思考。也可以双管齐下,或多管齐下,不必拘泥某一种方式。
以上解题思路同样适用于高考中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诗歌的赏析。
【附录】
宋诗流派简介(按时间先后)
⒈白居易体:宋初诗人们主要是学习白居易,形成的诗风称白居易体,简称白体,主要代表作家是李昉、徐铉、王禹偁、柳开等。
代表作品如王禹偁的《乡行》、《泛吴松江》、《寒食》、《春居杂兴》等。
特点:提倡继承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常常单行素笔,直写胸中所见;就艺术成就而言,白体诗人基本上没有离开白居易诗歌通俗、畅晓、平易、顺熟的特点。
⒉西昆体:是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
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这一派诗人自奉以李商隐为宗主,或咏前代帝王宫廷故事,或咏官僚生活,更多的是咏物。这些诗堆砌典故,讲求声律,辞藻华丽,对仗工稳。
⒊晚唐体:王禹偁之后,白体诗人在诗坛上的影响随之消匿,代之而起的除了西昆体以外,还有晚唐体。代表作家有林逋、魏野。
特点:晚唐体诗人专意摹仿唐人,诗宗晚唐贾岛、姚合,喜欢在构思方面下工夫,所作限于近体而以五律为主,故境界多不阔大。以轻丽小巧之辞,写眼前所见之景,抒清苦琐细之意,是此派诗歌艺术的基本特色。就作家的阵营讲,白体和西昆体均属在朝的高官或词臣,晚唐体诗人则不是在野的隐士,就是出家的和尚,如九僧。
⒋复古派:复古派诗人是以古文运动同样的精神来指导诗歌创作的,作品能反映民间疾苦,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尹洙等。
特点:诗宗韩愈,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重古体而轻近体。在形式上却有意避开构成近体诗特点的基本因素一一对仗。追求散文的笔法,不是让思想倾向从形象的描绘中婉转曲折地流露出来,而是由作者置身其中,直抒胸臆,就是常说的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基本特征。
⒌革新派(见上文)。
⒍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诗派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特点:江西诗派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理论上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如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作家。他早年作诗,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后来诗风轻快圆美。例如《春晚郊居》便是。
⒎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这一派诗人的共同特点是早期均学习过江西体,后来都摆脱了它的影响。
特点:思想内容上,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深刻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政策,如实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民族感情。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即事名篇,别具风采。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陆游的《农家叹》、杨万里的《插秧歌》、萧德藻的《樵夫》等。这些诗避开王维、孟浩然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逍遥泉石之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以劳动为内容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⒏诚斋体:在中兴四大诗人中,最有个人特色的是创建了“诚斋体”的杨万里。
特点:题材新鲜,用语俚俗,自然风趣。
⒐永嘉四灵:指南宋中叶生长于浙江永嘉的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四个诗人。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称为之“四灵”;
特点:主张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在内容上,主要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在艺术上,精于五律,专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感触,多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多表现隐逸、悠闲的情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韵调。刻心苦吟,刻意求工,注重锤炼字句。多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清新流丽。代表作赵师秀《薛氏瓜庐》。
⒑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其成员多是流落江湖的不得志之士。主要代表作家是刘克庄、戴复古、方缶等。
特点:江湖诗人多效仿四灵和晚唐体。追求苦吟,不用典,尽量白描,风格清圆轻灵。
⒒遗民诗:南宋灭亡前后,许多知识分子通过抒写亡国之痛、离乱之恨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表现遗民或烈士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代表作家有文天祥、汪元量、林景熙、谢枋得等人。代表作有文天祥的《金陵驿》、林景熙的《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等。
特点:抒亡国之痛,发故国之思,沉痛悲哀,泣血吞声,慷慨悲壮,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抒写自然涌发的“哀”与“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