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科学学科有效性教学的抓手
2008-08-07张金河
张金河
进行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教学任务都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掌握知识,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各种技能。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会力求去探索。可这在这一代中学生面前却并不成立。本文从情感的角度来叙述科学学科中的有效性教学。
情感具有两种功能:一是信息功能,即指人们借助情感进行信息交流和产生相互影响与作用。情感的这种功能主要是通过表情、动作发挥出来的。如教师对学生讲解教材时,平铺直叙、不动声色、单调乏味,那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但不喜欢去掌握知识,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二是调节功能。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能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易于他们在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枢,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以及旧有联系的复活,从而促进学生领会知识,课后去巩固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为此,笔者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情感教学: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进行有效的情感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学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制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从心理学讲,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让45分钟的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科学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他们学习科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适当拓宽科学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初中科学第四册的“光合作用”一节中的关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时,我们先做了“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自下而上熄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再做一个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都感到很奇怪:镁条为什么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呢?教师此时可以抓住时机提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启发学生思考:二氧化碳使点燃的蜡烛熄灭,却使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这与前面讲的燃烧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情况下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终于得出正确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因此,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气。前面讲的燃烧定义狭窄。教师及时给学生总结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既拓宽化学知识,又发展学生学习科学学科兴趣的目的。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最为密切,如果学生能把学习视为一种享受的话,那么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从课堂的情感信息交流来实施教学的有效性
度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课堂教学信息系统是由语言信息、行为信息和情感信息三个要素构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发挥语言信息和行为信息的重要功能,而且要发挥情感信息的要素功能,使三者呈立体交叉排列、优化组合,以师生紧密合作、共同活动来实现教学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常有学生对学习科学学科很感兴趣,但在问答时会文不对题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语言信息与行为信息的传递,忽视了情感信息这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也使构成课堂教学信息系统的三个要素不能协同作风形成结构功能的优化,因而也就很难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理的情感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最佳心理结构,注重信息传输的多样性、奇异性与灵活性,以积极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教学第二册“光和颜色”一节中的“物体的颜色”时,一开始,教师并不急于揭示课题,而是问;“绿色植物最怕的是什么光?”这是学生从来没有想过的事,然后通过实验活动来揭示物体的颜色。这种通过带着问题再结合直观演示揭示课题的方式,具有真情实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把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带入预定的教学情境中去,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前后衔接,以及独辟蹊径的解题技巧等等,都具有很强的情感功能。
三、注意从情感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的形成、发展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形成的外部因素是教师和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内部因素是学生本身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和性格等。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在培养意志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要教育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用意志促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学习情趣。
首先,教师个人的心理品质不仅制约着教师本身的行为,而且会影响学生。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外,还应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用科学的世界观去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出榜样。从演示实验的规范操作、正确客观地表述实验现象,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提问;从热情肯定学生比自己更高明_的创新解题方法,到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中偶尔出现的失误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育中表率作用的具体表现,它对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科学态度将会产生无形的巨大影响。
其次,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中。结合不同类型知识内容的教学,有侧重地培养某方面的科学态度。如在讲授“光的反射定律”时,要强调“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反过来讲。
四、用爱心和真诚来激励学生的后续学习,巩固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用爱心和真诚来进行情感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更会注重该学科的后续学习。
其次,在课堂中,教师用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最后要用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期望的教学语言,留给学生几个问题。如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有几种方法”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课后去积极思维,并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五、通过适度的精神压力,从情感上去激励学生的学习,强化其后续学习的有效性
每个学生,都会有对自己的将来的憧憬。联合家长,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对将来的希望,一起探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让学生了解,为了自己的将来,目前辛苦读书是必要的,让学生有危机感,要有压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塑造一个自觉的人生,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学习动力的形成,最好不是靠灌输,而是自觉形成,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现在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要让孩子明白,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是应当热烈响应并积极参与其中的。要让他们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停留在白日梦的阶段,要让他们知道不好的前途有多么糟糕,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正走在这好与不好的边缘,但是这危机感又要适度,不能让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过程,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用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