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促进知识迁移探微
2008-08-07李玲
李 玲
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认知结构的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就发展潜力而言,能否形成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是问题的关键。
迁移规律是教育心理学揭示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正迁移。因为学习活动本身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迁移也受到人的心理活动的调控。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必须以他们现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作为必修的科目,构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汇入学生的知识迁移系统。在传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创设新知和旧知的联系情景,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最近发展区”,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现有的认知结构是形成知识迁移的基础
知识迁移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过去的认知水平,当要求用有限的认知水平去完成知识迁移活动时,就会显得牵强附会。例如,生物课介绍到有关蛋白质的知识时,知识起点要求较高,除了要求理解蛋白质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物质之外,还要理解其化学分子结构,可是学生还没接触到有机化学的知识,更无法理解生物大分子的含义。以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会认为老师今天要讲鸡蛋中的蛋白质。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现有认知,开始绘声绘色地大谈蛋白质的分子量是如何的巨大,蛋白质的结构是如何复杂,蛋白质的作用是如何的重要,蛋白质的种类是如此繁多时,那只会使学生陷入一团迷雾之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模模糊糊,最后导致死记硬背。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需要有一个缓冲的过渡地带,要符合维果茨基说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假如教师对自己所要讲授的新课做好了“先行组织”准备,能充分考虑到学生蛋白质的认识有局限性,那么就可以用下面的问题来提示学生:“你在生活中了解到哪些物质是蛋白质?”、“这些物质的分子和NaCl比较。有什么区别?”同时让学生观察蛋白质和NaCl的分子模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可集思广益,先让学生走出认知的局限性,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延伸之后,教师就能轻松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迁移。理解了有关蛋白质的知识,对新陈代谢和变异等知识的学习大有裨益。因此现有的认知结构是形成知识迁移的基础,迁移能力的上升又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两者相互依赖,还有利于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相同要素可以促进知识迁移
心理学的传统理论认为:两个学习过程中相同或相似要素越多,就越容易发生知识迁移,因为前一种学习为后一种学习已经打下了基础。如数学成绩好的学生,物理也不会差;化学成绩好的学生生物也一定不错。而在实际的学习中,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往往潜藏于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并使学生逐渐形成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之处的习惯。实践表明,相同或相似要素越多,穿越“最近发展区”的时间就越短。
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并不是简单地将已有的知“移位”,而是需要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共同点,从而确定所需解决的新问题可归属于已有的何类知识的延伸或扩展。
优秀的学生常常学得轻松,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习题做得不多,却善于解题,效率很高。相比之下,不少学生在做过大量习题以后,还是不得要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对于概念、原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机械的背诵,而要能理解其实质,这样事实上已经为学生筑起了坚实的“最近发展区”。生物教学内容的一大教学难点是遗传规律,遗传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非常喜欢做有关遗传内容的习题,产生这种分化的原因是学生能否把握遗传的实质,基因的概念很抽象,宏观上无法观察,那么基因是如何传递呢?因为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教师就应该把基因和染色体紧密地联系起来介绍。只有透彻理解染色体在细胞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变化,才能理解基因的变化,从而准确地把握个体形成配子的种类和配子的组合过程,最后从遗传现象、事实和逻辑推理中概括出遗传学基本原理,这样,学生对三大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实质的理解就水到渠成,遗传的实际应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搞题海战的结果往往得到的是“走遍千山万水,却不知身在何处”的无奈感觉。而抓住了染色体这个关键,使其渗透到遗传学的教学,那么知识迁移就得到了体现。
生物科学的发展速度极快,新旧知识的更替日新月异,各种信息要素加速重新组合,这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要有出色的能力。而当前生物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似乎暂时获得了许多的生物学知识,却丧失了比之更重要的生物学学习能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知识的广泛获得及广泛的迁移实现的。如何让学生具备正确的知识迁移能力,快速适应新的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是教育的当务之急。我们期待的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