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步问题”教学激活物理课堂

2008-08-07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自学物体物理

马 珍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一直沿用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与时代的发展和对人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因材施教;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缺少主体性心理环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凭经验教学,不便于及时了解学情,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课内生成、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笔者从指导学生感知、认知、获知的原则出发,设计并运用了“四步问题”教学,即“自学提出问题-教师精讲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练习迁移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的“四步问题”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及心理压力,也激活了课堂教学。

笔者采用“四步问题”教学,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努力实践,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自学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应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学,帮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自学,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通过独立阅读教材进行感知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动情,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和本领。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即自学要学习的内容;阅读教材内容,对重点的物理概念、规律,进行圈点批画,明确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找出注意点,参阅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学会应用所学物理规律和定理等解决基本问题的方法;思考学习重点和教材后的问题、小实验、练习题,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并要求写出自学笔记,积累自学问题。

课堂上利用5分钟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请一两个学生概括教材所讲内容,并设计几个题目让学生思考。这些题并非简单地陈述教材内容,而是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这些题来检测自学的效果,使学生的自学情况在这里得到展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巩固自学的成果,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解题方法和学习策略,学生渐渐养成由“不读书”到“爱读书”,由“不会读书”到“会读书”,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步适应物理学习的要求,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课堂5分钟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的设计如下:

首先请一位同学说说通过自学这节课懂得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请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①沿水平方向踢出去的足球为何最后静止?

②为何火车刹车慢,而汽车刹车快?

③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后,教师要快速作出判断:学生通过自学后还有哪些知识点不够明白,哪些还需要拓展加深?要提高预设能力及课内生成能力,为下一个环节的精讲做好铺垫。

二、教师精讲问题

精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学生自学过程产生疑难问题的基础上把重点与难点讲透。如果不把重点与难点讲透,就会使自学落空;如果讲得面面俱到,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就会成为满堂灌,使自学流于形式。教师必须通过精讲来启发学生去灵活地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课内生成能力。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把解决疑难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抽取出来,提炼出带有共性的内容,注意物理过程的分析,注意介绍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教师讲得精,学生听得也就认真,如果讲得过多,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不易集中,不易抓住要点。精讲可以改变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也可以克服学生阅读不思考、自学不质疑的毛病;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都惜话如金,从不多讲,而是通过综合精讲来提高教学效率。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精讲问题的内容可设计如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①当F=0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状态称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描述的是F=0的状态,并不表示物体不受外力,而是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2)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速度来描述。

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②惯性可以理解为物体保持原有速度的本领强弱。

③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在讲授教学内容时,要特别注意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现自学与精讲的和谐统一。

三、学生讨论问题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物理知识不仅是物理科学的结论,而且是包括物理思维的过程。为了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必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讨论问题的机会。为此在精讲后应设置相关讨论题,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

注意科学地设计讨论题:要体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意识与欲望;要体现物理学科的严谨、准确、科学;要体现物理学科的思想与内涵,有深入讨论的价值,能够加深对物理规律的准确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要尽可能结合社会生活实际。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可设计如下的讨论题:

①为何车开动时,乘客向后倾倒,而车突然停止时,乘客向前倾倒?

(车开动时,乘客的下半身随车前进,而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静止状态的缘故;车突然停止,乘客的下半身随车停止,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的缘故。)

②地球从西向东转,为何人跳起来后仍落回原地?(地球从西向东转,人也跟地球一起从西向东运动,当人跳起后,人由于惯性仍保持从西向东的运动速度,故人仍落回原地。)

为了使讨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并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启发学生,特别是要鼓励那些敢于发言和勇于争论的学生,把讨论引向深入;另一方面,还要留心观察、把握动向,针对出现的问题,抓住时机,予以适当的点拨。

四、练习迁移问题

教育心理学认为,一种学习可以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习惯上叫“迁移”。迁移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正迁移的进行是教师的职责。练习的过程就是运用已获知的“问题”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解题练习,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抽象出来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反思,使前后知识相互衔接,促进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迁移。

每节课应布置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限时练习,物理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引导他们明确解题思路及步骤,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指导解题练习中,要选择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的例题和习题,充分发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功能,发展动态思维,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难度适当的习题,才能消除死套题型的定式影响,逐步培养寻求变异、不依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实现“问题”知识的正确迁移。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练习迁移问题的8分钟练习题可设计如下:

①火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在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他仍落回车厢原处,这是因为()。

A人起跳后,车厢内空气给他向前的力,带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起跳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起跳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起跳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②在平稳行驶的轮船的天花板上,用软质电线挂一个电灯,船中的人不看窗外,当轮船匀速行驶时,人看到电灯();当轮船突然减速时,人看到电灯();当轮船突然加速时,人看到电灯()。

③自行车紧急刹车,轮子不转,但为何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

最后点评练习题,进一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促进教学效果的落实。

当然,用上述“四步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还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教学过程切忌程序化。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时,要根据教材和学生需要,灵活处理某些具体环节,做到审时度势,即兴而作。

(2)要注意处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关系。从教学教程的“动态”意义上讲,教学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过程,是学生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因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是效果的最后决定因素。

(3)要注意各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使时间分配恰到好处。

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又极为紧迫的任务。我们的教学,既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又要不拘一格,依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猜你喜欢

自学物体物理
留言板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