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的文化底蕴

2008-07-24白云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6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文化底蕴意象

白云胜

【摘要】《再别康桥》这首诗中的意象,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底蕴深厚,同时也有其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关键词】《再别康桥》;意象;文化底蕴

一代文学大师徐志摩先生创作的《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明丽的画面感染了几代读者,让人们在美的意境中感受诗人那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慨叹之余,人们不由地陷入沉思,是什么使得这首诗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该怎样解读这首诗?虽然《教师教学用书》也给大家指出几条路来,但总是给人一种只注重诗歌外在表象而不触及本质的感觉。我想,还是回归诗歌本身为好。

在诗歌的赏鉴中,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项缺一不可,鉴赏形象尤其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但在形象的鉴赏中,我们又容易走极端,即过分分析“象”而忽视“意”,或是相反,难以做到赋形表意的合一。这就容易造成诗歌理解的“夹生饭”。《再别康桥》一文便是如此,老师们要么品优美而忘形象,要么析形象而忘意趣;要么光知人不论事,要么光论事而不知人,要么知人论事而不论诗,造成诗歌鉴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我觉得赏析《再别康桥》要从意象入手,而且要从意象的文化内涵入手来解读,才能真正读懂它。

这首诗是诗人故地重游之后要和康桥再见时写的一首惜别诗。离别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大类别,以此为题材的诗词可谓俯拾皆是。诗人徐志摩正是深知中国文化底蕴的一员,他把自己学习过的寄托过美好理想的康桥幻化成一位恋人,把和康桥的分别演绎成了和恋人的惜别,从而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那河畔的金柳”,康河边的树木不止柳树一种吧,但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柳树呢?那是因为“柳”“留”谐音,有挽留、惜别之意。自从诗中“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杨柳就和依依惜别结下不解之缘。因而康河的柳也镀上了金色,也就成了诗人心目中身姿婀娜的新娘,而她在波光里的倒影,更是明艳动人。这样,因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无情的柳变成了多情的女子;因了诗人的多情,诗人与康河的柳的分别演绎成了与新娘的惜别。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底招摇的青荇再有魅力,也不至于使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来陪伴它吧?可是我们想一想“荇”在古诗中充当的角色就不难明白。《诗经》里写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从中不难看出,“参差荇菜”做为起兴物,引出的是窈窕淑女,以及“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追求。故而我国诗人“荇”情结即是,看到水底的荇菜,想到的就是心仪的姑娘,或“青荇”就是心中的情人。所以诗人徐志摩才甘心做一条水草,不愿离开自己的所爱——“青荇”。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撑上船到康河中寻梦,更是不愿离去的行为,而且是想要真切地见到梦中情人的写照。《诗经蒹葭》这样写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写诗人划着船溯流而上去找自己心爱的“伊人”,也表现出诗人希望见到所怀念的人的深切感情。徐志摩的撑船寻梦之举和古诗撑船寻“伊人”之举如出一辙,而徐诗不仅有追怀往事的意思,更有与“伊人”即将分别的临别一晤的深切含义,所以他寻梦的结果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一诗,诗人可谓精心构筑,意象精确。不费一番心思,很难玩味出其中真髓。我们只有多积累,多探究,才会触及到诗歌的底蕴,乃至中华文化的底蕴。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文化底蕴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思路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