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直觉语感 加强整体阅读

2008-07-24胡军庭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胡军庭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过分强化分析讲解的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下,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花时间最多、效果最不明显的部分。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还原语文教学的自主性阅读特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能力。语文课堂应重视几个方面的训练: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感;强化阅读训练,突出课堂引导;激发想象联想,挖掘审美情感;提倡熟能生巧,促进能力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性阅读;整体感悟;直觉语感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中也特别强调了“阅读和欣赏”是“必修课程”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等等。

“独立阅读”“自己的分析”“个性化阅读”“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等等词语足以让所有的语文教师认识到那种盲目肢解、以讲代读(练)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必然要改变。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花时间最多、效果最不明显的一部分,是许多教师心中“永远的痛”。因为许多教师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看教参、看教材、看习题(基本上听不到语文教师忘我的吟诵,除了有时的课堂上代替学生读)等所谓的“精心备课”上。因此《新课标》在谈到阅读目标时首先就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强化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它的目的至少有:①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主张让学生自己去“诵读”“感知”“把握”。②针对教师(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参)讲解课文内容面面俱到、似是而非的现状,主张让学生自己“整体把握文本内容”。③针对繁琐的“肢解式知识点”的考试,主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转到“整体把握”的能力和语感积累上。

提倡“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就是试图用“整体直觉”的传统阅读方式,来取代目前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的那种“肢解分析”的阅读教学,强化语感训练。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在已经获得的经验、理性的基础上,凭思维的“感觉”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心理过程,没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较高的理性思维水平是不会出现无意的直觉现象的。它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也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通过日常生活发现一条重要的治国道理;阿基米德在洗澡时领悟到(顿悟):浴盆中水面升高的体积很可能等于身体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牛顿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要想能看出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内隐关系,就要依靠这种直觉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中对文意的理解把握,对文学作品的品味鉴赏,对思想感情的感悟共鸣都离不开这种能力。文学作品是注重心灵和情感交流的,严密的逻辑推理并不适合文学,文学更需要“拈花微笑”的领悟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感悟。

直觉语感虽然是在瞬间作出快速判断,却并非凭空而来的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的。这种语言感觉虽然不能保证绝对可靠,但一般来说,总是有一定根据的。实践经验愈丰富,知识积累愈宽厚,这种根据就愈可靠,感觉也就愈正确。因此,它完全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一、重视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感

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有的人将阅读仅仅理解为无声默读,造成语文课堂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的身影,而听不到琅琅读书声。重阅轻读乃至只阅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摒弃,提倡默读与诵读并重。

从阅读层面看,“整体直觉”的“体味”,主要方式自然是“诵读”,而“诵读”的关键,是“得他滋味”(朱熹)。重在“玩味”(刘勰)。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绘的寿镜吾老先生读书的那种境界,古人云“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我们如果简单斥之为“死记硬背”,弃置一旁,那就是不负责任的所谓“教改”。

此外,诵读的方式应多样化,许多老师喜欢学生齐读,或点学生个读(在公开课上经常出现),这固然不错;但我以为最好的方式乃是学生自由读,那种高低抑扬的声调、人声鼎沸的场面应是语文课的特色。也因此,我觉得现今语文多媒体课堂中以所谓“名家朗诵”代替学生诵读的做法值得商榷。

默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也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注重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学生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正如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学生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纠缠每个文字,而应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均可以活跃学生的直觉思维。在速读基础上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二、强化阅读训练,突出课堂引导

从教学的角度看,“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并不直接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或者说,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生阅读,必须含有高于学生在另一情境中所能获得的“体味”。因为自然情形下的阅读和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生阅读是两种情况,因为熟练读者与作为“生手”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情形。盲目地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教学的艺术。

同样,课堂提问的艺术也很重要,“启发式的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时时问、事事问、字字问、句句问、段段问、篇篇问,为问而问,并形成了由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什么?”“为什么?”拼凑起来的问的操作模式,问得学生晕头转向、坐立不安,完全步入了问的误区。

三、激发想象联想,挖掘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联想是由某人或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和事物,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要运用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使语言鲜明生动。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如丝如缕的荷香写成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应用到了比喻、通感。传神的描绘借助于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一段描写:“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作者在这里突破常规,把习惯说的“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写成“淡褪了门壁上的朱红”,“朱红”前面又用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破败的地坛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闹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撼动着读者的心,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读者充分想象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它使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得到解脱。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也是形成审美鉴赏的重要条件。在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言语内容美和言语形式美两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对学生来说,语言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不容易被察觉的,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语言内容美与体悟语言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四、提倡熟能生巧,促进能力发展

直觉思维的特点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并无捷径可走,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学生将自己的思维集中于某一点,用思想的闪电反复轰击。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思维,要让学生善于积累经验、储存信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知识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由“浅知”到“熟知”,再到“真知”。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养成了这种习惯,那么直觉灵感就会光顾学生,当学生阅读他人作品时就会产生智慧情感的“顿悟”;当学生写作时就会有许多的人物形象、生活情境突然浮于脑海,跃于笔端。

阅读训练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阅读欣赏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而阅读又是基础,因而,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训练方式,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全面完成《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高中阶段语文必修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基于RISE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说阅读教学——以《祝福》教学为例
基于RISE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