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中的济南身影
2008-07-23刘芳
刘 芳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有来自济南的官兵、医务工作者、志愿者、记者……记录下这一个个让我们感动的身影,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和那一双双焦灼的眼神,危难关头,济南人民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共度难关。
国难面前,大爱无言。危难关头,600万泉城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让每个华夏儿女为之动容的话语。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有来自济南的官兵,医务工作者、志愿者、记者……他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在抗震救灾大后方,热情豪爽的济南人民踊跃捐款捐物,将600万泉城人民的浓浓情意送往灾区。
记录下这一个个让我们感动的身影,那句句朴实的话语和那一双双焦灼的眼神,危难关头,济南人民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共度难关。
唐国骥:大爱无私,有爱就有一切
在去往机场的路上,唐国骥匆匆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自己即将奔赴四川地震灾区。来不及多说别的,他上了去成都的飞机。
唐国骥是济南市中心医院医务处处长。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过后仅两个小时,济南市中心医院院长刘子栋以一个大型医院管理者特有的敏锐,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成立紧急救援医疗队并在第一时间内准备好了救援所需的医疗物资。有着1998年抗洪医疗带队经验的唐国骥主动向领导要求带队奔赴灾区,整个准备活动一直持续到13日凌晨1点。那一晚,唐国骥没来得及回家。而再一次与妻子见面,已经是两个星期之后。
13日上午7:50,中心医院接到山东省卫生厅紧急通知,要求医疗队立即出发到机场会合,乘飞机飞往四川参加抗震救灾。20分钟后,唐国骥和队员们赶往机场。
当天下午,医疗队到达了都江堰市。下车之后队员们立即拿出自己带来的军用帐篷,冒着大雨搭起了用于紧急医疗救护的帐篷。第一时间内一支精神抖擞的医疗应急队伍出现在救治现场。一面为现场伤员进行医疗救助的同时,唐国骥也冒着余震参与到了对被埋人员的救助中。
山路崎岖,不时有巨石坠落或是山体滑坡。黑夜让路变得更加难走同时还要躲避滚落的石块和路面能深坑。这是医疗队奉命开往重灾区平武途中所经历的。而事后,他们才知道当晚当地的余震达到20多次,最高58级。经过13个小时的艰难行进,凌晨两点医疗队到达了平武县城。队员们顾不上更多的休息,立即投入到对伤员的紧急抢救中。医疗队带着药品器械开始为灾民诊治。医疗队经常需要去村寨为灾民诊治。由于平武地处地震带,当时大部分的余震震中都在甲武每一次在到各村寨的医疗救助前出发队员和留守队员都眼含热泪地互相拥抱祝福,其实他们心里都知道,每一次的出诊,都有可能永远回不来。当问及唐国骥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为什么每一次都要亲自带队时,唐国骥很平静地说,他是一名党员又是领队,他把大家带出来,他有责任将大家平安带回去!在地震灾区的两个星期,中心医院医疗队7人一共诊治了2000多位病人。
在地震灾区,为了让家里人放心,唐国骥和队员们专门找来一些米饭就着菜拍照传回家里。而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吃方便面。很多次他们更是将自己的食品分给灾民。唐国骥告诉记者,因为在灾区经历了太多次余震,回家之后每晚妻子睡觉翻身的时候,他都会下意识地拍醒妻子喊道:“地震了……”由于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了从灾区转来的多例病人,刚从灾区回来的唐国骥还没顾得上休息,又匆匆赶往了医院。
王珈宁:惊险,挡不住援川脚步
王珈宁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看着电视中对地震的报道,王珈宁坐不住了,他当即买了飞往四川的机票。同时他还买了1000支抗生素,他说他知道灾区一定需要这些药品。
到达成都之后,王珈宁和他的四川车友购买了药品、食物、衣物等价值将近10万元的物资运往灾区。之后,他又和他的济南车友自行购买了第二批物资运往灾区。
每次运送物资几乎都是凌晨启程,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因为地震之后的道路不好走,需要花上比平时多一倍或者两倍的时间才能够到达。车队都是私家车,每台车两个人轮流开。有一次,王珈宁的车刚开过去,只听轰的一声,重约几十吨的巨石落了下来,前后相差不过三四秒。车队都是越野车,很多时候遇到路不好走,只能拉开距离往上冲。为了给灾民运送更多的物资和药品,王珈宁和车友们每人每天只带两包方便面,这就是他们一天的食物。细心的他甚至买了儿童衣物、奶粉、卫生巾、而这些都是灾区急需的物资。在灾区的很多次这位山东硬汉忍不住落泪。
从灾区回来之后,王珈宁才告诉母亲自己去了地震灾区。之前为了怕母亲担心,他谎称自己要去上海出差一周。76岁高龄的母亲退休前是医生,她并没责备他,只是对他说:“孩子你要是事先告诉我,我也能教给你些地震中自救的常识。”
王珈宁说自己很久以来就想去这个“天府之国”。只是没有想到,第一次来这里竟然是这样一种方式。在离开的路上,他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知道我还会再来这里,在若干年后我还会踏上这片土地。我相信那时四川的天会很蓝,山又会变得翠绿,幸福祥和会荡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周青先:穿越生死线,报道第一线
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广播、报刊等各路媒体上了解到灾区最及时,最准确的新闻和信息。而为我们传递这些信息的人,正是战斗在抗震救灾前方的新闻工作者们。他们的努力工作让全国都可以了解灾区最新的情况,让人们能够更快地伸出援手支援灾区,让真相跑在了谣言前面。
《齐鲁晚报》的前线记者周青先便是战斗在前线的一员。一个在第一时间奔赴四川,穿越生死一瞬间的进川之路,不负使命为后方及时传回新闻信息的优秀新葡人。5月13日至22日,周青先作为齐鲁晚报特派汶川地震灾区记者,亲身体验了大地震的残酷和危险,目睹了面临灾难人们所表现出的中国人特有的坚韧,无私,奉献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早在网站上最先播报四川地震消息的时候,周青先便立即给上级领导电话报告,并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在真正到达四川重灾区的时候,他被眼前的人间惨状所震撼和重击。他握紧手中的相机,不断地拍摄,为后方传回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当时从成都到达震中汶川的高速路已经被阻断,电力与通讯设施被摧毁殆尽,汶川与外界失去联系。为了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周青先和同事跟随济南铁军深入川地,硬性打入汶川地带。翻越鹧鸪山隧道,山体滑坡已经十分明显,公路不时出现巨石,一些损坏的车辆被弃在路上。车辆在指挥下几乎是跳跃着向前冲,一秒钟也不敢停留。越野车吼叫着飞奔,车底碎石的碰撞声,山坡上土石的滚落声碎石敲打车顶的乒乓声响成一片。
在绕行迂回进军汶川的路途中,周青先和车里的同事分工合作。他要一边拍沿途照片,一边负责观看右前方山上山石滚落情况,随时报告险情,司机负责勘查路面和沿江情况,听警报加速或者停车;后边两人看后面山坡的情况。就这样,周青先和同事在死神的翅膀下穿越了317国道生死线,成为从西线陆路第一批到达汶川的记者,开始了在汶川的采访。
由于通讯不畅,灾区发稿难一直困扰着周青先和同事们。他们一度被迫用手机短信写稿发稿,周青先曾经深夜淋着小雨在一处破桥的台阶上坐着发稿,因为那里信号最好。图片经常是传送十几分钟还是失败。就这样,周青先和同事们用简陋的设备在余震中艰难地把一条条信息,一篇篇稿子一张张照片发回后方总部。
从四川回来后,周青先的心依旧留在四川地震灾区,留在汶川县城那群可敬的汉羌藏居民和济南军区勇士们身边,还有依旧奋斗在一线的十几名同事身上,他们此时依旧在和余震塌方死神搏斗。
杨广厚:一顶帐篷,可以撑起一片希望
“大热的天,你们跑一趟不值当,我没做什么,国家遇到大灾大难,我认为是应该的。”在记者采访杨广厚老人的时候,他重复了几遍这样的话。
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位时刻关注着灾区情况的热血济南人,今年84岁的杨广厚老人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老杨是《济南日报》的退休职工,此次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老人时刻关注着报纸上关于地震的新闻他的心早已飞到四川,飞到汶川与地震灾区的人们在一起……当他看到报纸上的新闻报道说市民可以认捐帐篷的时候,自己转了两次公交车来到济南市民政局,拿出了1500元认捐了一顶帐篷。
一顶帐篷,在受灾严重的地方可以让一家人免受风吹雨打,获得片刻的安宁与温馨。老杨希望自己的这顶帐篷可以尽快到达震灾区第一线。在采访中,提到地震,老人几次忍不住落泪。“我心痛啊……”老大爷抹着眼泪说道。他看到新闻说四川在下雨觉得有个帐篷可以避雨,于是老人同老伴商量去认捐顶帐篷。老两口一拍即合,决定拿出自己的养老金去认捐帐篷支援灾区。
老杨听力不太好,老伴今年81岁了腿脚也不太利索,在谈到捐助时,老杨对记者说:“和灾区的人民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在天堂。我认捐帐篷之前捐过一点钱,但是太少了。”
王姓老人:再捐一千,老党员的一片爱心
5月27日下午,济南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一位姓王的老人打来的,她是济南市红十字会的荣誉会员。老人急切地想为地震灾区捐款,但是由于身体多病,不便出门,老人请求工作人员到她家里接收捐款。由于老人执意要求捐款,工作人员与老人约定第二天到她家里接收捐款。
第二天上午,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老人家里。房间里放着两张简易单人床,一个小柜子和一张圆桌子,墙上挂了十几个小锦旗。在招呼工作人员坐下之后,老人颤颤巍巍抱出一大摞荣誉证书,既有她革命时期的各种荣誉,也有近些年来为抗洪,抗非典、雪灾、震灾等捐款的收据和荣誉证书等,还有她为奥运、为这次抗震救灾写的诗句。这些,是这位老太太老党员最大的财富和自豪。
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身体状况不太好,由于常年眼疾和大小不断的生病,平时医药费的支出很大,生活拮据。但令人感动的是,在四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老太太已经捐出了1000元,1000元对很多人已经是不小的数额,见到远方的四川亲人们有难,老人二话没说便把这笔浸透老人浓浓爱心的千元捐献过去。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持续进行,每天关注新闻的老人感觉到自己之前的捐款太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帮助的地方和亲人们。她紧紧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急切地说道:“我一定要再捐1000元!否则,我心里不踏实,会睡不好觉,吃不好饭的。”
在工作人员要辞别的时候,老人反复向工作人员表达出这样一个意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国家干部,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必须伸出手来为灾区捐款。在老人的再三坚持和请求下,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收下了老人为灾区捐的第二笔1000元钱。
范晓君:孩子,让我陪在你身边
眼前的王希一脸笑意地依偎在她的班主任老师范晓君怀里,我问她你喜欢新学校和新老师吗?她笑着告诉我说,我喜欢。
王希来自四川都江堰,她的家和她所在的学校在这次地震中遭受到了严重的毁坏,所幸家人都还平安。王希在济南的叔叔将她从老家接过来,王希被安排在了姚家小学一年级三班。
范晓君是济南市姚家小学一年级三班的班主任。5月22日下午,学校领导领来一名学生,告诉她这是从四川地震灾区转来的学生,并嘱咐她要好好照顾这个学生。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眼前瘦巴巴的孩子,我有一种想要保护她的冲动。她没有书包没有文具没有书,她需要我照顾的地方还有许多。我,决心帮她走出地震的阴影,让她爱上这个新学校爱上我这个新老师!”范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样写道。
回到家里,范晓君还在思考怎样来照顾这个特殊的孩子。她带着儿子给王希买了一个粉红色的新书包。很快到了王希正式来上学的日子,范老师和一年级三班的同学为王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在这个欢迎仪式上,王希收到了很多礼物,新书包小黄帽、新字典、彩笔、甚至是已经削好的铅笔……
三班的同学都很关心这个灾区来的小朋友,一下课便围着王希。但是过分的关心让王希很不适应,于是范老师告诉孩子们,王希需要自由,请同学们不要总围着她,有许多问题是她不想回答的,请同学们尊重她。细心的范晓君在上课提问的时候发现,王希听不太懂普通话。于是她告诉班级里的同学,回答问题,跟王希说话的时候尽量放慢语速,这样她才能够听懂。王希在四川用的教材和在济南的教材不一样,课程进度也都不同范晓君已经准备开始在每天的中午给王希单独补课,给她辅导落下的课程。
采访中,王希一直拉着范晓君的手,很显然,她十分喜欢和信赖她的新老师。而范晓君也格外关心这个特殊的孩子,她说她想让这个孩子尽快地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