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问题 情景
2008-07-19徐国政
徐国政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如何让枯燥的知识在师生的演绎下鲜活起来,让陌生的情境在师生的体验中熟悉起来,笔者认为必须巧妙处理好“知识”、“问题”、“情境”三者的关系,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一、知识的问题化
1.在知识中提炼问题
教材的知识一般以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一种现象和客观史实,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概括和整理,梳理出上下文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再将这些知识设计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以积极的心态来落实基础知识。
梳理、提炼问题的方法很多,如历史性知识通常可提炼为“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意义”,理论性知识通常可提炼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等。在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农村地区,教师可以通过放幻灯片和列思考题,给学生梳理课文的“拐杖”,让学生根据思考题的内容来落实教材中的具体页码、段落、行次,让每一位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则可以让学生自主概括或合作预习,理清教材脉络,挖掘教材提供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的内涵,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在提炼中深化问题
在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梳理教材的基本脉络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敢于质疑,从而拓宽、拓深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以《礼乐文明的确定》第二段为例,梳理教材时可采取下列设问:“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封给谁?”、“诸侯有什么义务?”、“分封制有什么积极作用?”等。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教师就只是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并未使学生的历史认识发生质变。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分封制有什么消极作用呢?”、“它是什么时候取消的?”、“与分封制相关联的等级制度与欧洲中世纪封君、封臣的关系有什么异同点?”,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其对知识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个性化的问题,使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中产生碰撞,形成冲突。这时,教师应放下“权威者”的架势,以平等合作的“伙伴”角色,组织和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加工资料,升华资料。这样,学生就会以“当事人”的心理走进逝去的年代,并以“研究者”的心态去评说历史,以“感悟者”的思维来认识当今的生活了。
二、问题的情境化
1.情境化必须以问题为依托
任何情境的设置都既要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和回归,还要服务于课标、服务于教材、服务于教学实际,有效的情境设置应该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我校陶敏君老师在上《礼仪文明的确立》一课的 “宗法制”部分时引用了这样一段小品。
周王:哎,头发白了,胡子也白了,儿子那么多,让谁来继承我的王位呢?得把儿臣们叫来商量商量。
(幻灯片“王室会议”。)
儿子1:父王,我最听您的话了,让我来继承吧!
儿子2:父王,我能力最强,功劳最大,应该让我来继承。
儿子3:父王,我年龄最大,应该由我继承。
儿子4:父王,虽然我不是您最大的儿子,但我的母亲是王后,我是嫡长子,当然应由我继承了。
……
周王:别吵了!现在我们就定一个规矩!从今往后,王位就由嫡长子继承,其余的人都领一块地去当诸侯国君,免得你们争来争去。
儿子2:父王,我也有5个儿子,我的诸侯地位将来由哪个儿子继承呢?
周王:全都由嫡长子继承,按规矩办,一律不能改变。
这个情境虽然带点儿搞笑色彩,但却把嫡长子继承制这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中间没有多余的台词,我们对周王的“规矩”有了深切的理解,学生也会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评判。
2.情境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情境化有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理性知识的感性化,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一位老师在上《耕海牧渔》一节中设置了这么几个问题:“一个小渔村为什么有三个加工厂?”、“其他各类工厂是为什么服务的?”、“我们平时吃的烤鱼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在图中找出鲍鱼饲养基地、海带育苗厂,说说现在的渔村与过去有何不同?”,把教材内容变成了情境化了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探索“化疑”,让学生在问题中完善思维体系。
情境化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能将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智能结构中,促成智慧升华,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境的最优化
创设情境的形式很多,故事、漫画、录像、实物、小品、实验、图片等,都是有效的方式,教师应学会选择。
一位教师在备《中国行政区划》一课时有两种导入设计:一是让学生写信封,二是让学生进行网站用户名注册。两种活动都能够说明行政区划分为几个等级这一问题。但实际上课时,他却选择了后一种设计,因为后者更时尚,更贴近当下的中学生,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何做到情境的最优化呢?
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其次,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育内容的展示;再次,要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能充分展示其个人魅力的方式(如普通话特别好的教师可用朗读导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思维活跃的生命个体,面对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学生群体,我们要做到“片砖片瓦皆匠心”,千万不能照搬别人的教案,也许对于别人来说那是一种最优化的方案,但对你和你的学生却不一定适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外国语学校)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