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中心校“1+X”管理模式
2008-07-19郝素梅
郝素梅
我校地处黄村卫星城,由1所中心校、8所完小、1个幼儿园构成,共有教职工300余名,学生3760多名。中心校的行政位置,决定了我校对其下属学校具有管理、指导、支持等作用。为了达到质量优秀、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心校“1+X”的管理模式:“1”指中心校,“X”指完小,“+” 指中心校与完小的相互关系。“1+X”是个整体,整体要发展,就要以中心校为龙头,统一规划,典型带动,分层推进,均衡发展,完小、中心校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学校整体优化。
一、统一规划,发挥“1”的龙头作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逐步实现管理创新。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等方面,我们坚持中心校的统领作用,形成整体的共识,各校再根据自己的现状,进行调整与完善,使之更符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发挥整体效应。
1.整体协调,完善学校管理体系
中心校校长对于每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均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还要带好一支队伍,力争最大限度地保证队伍的稳定。
日常工作按校长行政管理系统流程,便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过程中不必要的内部消耗,较为重要或较大的事情按会议议决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工作质量。
2.群策群力,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我们在制定中心校三年发展规划过程中,采取领导干部深入调查、研究讨论、形成初稿,交给教代会充分讨论、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形成讨论稿,让全体教师学习、讨论、完善,最终形成定稿的工作方式,使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管理措施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3.典型带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注重发挥中心校的示范作用,采取典型带动,引导示范,通过现场会等形式,让大家身临其境、思维碰撞、明确方向、产生共识,为以后的工作理顺思路,引发思考,留有空间,激发创新。
例如,新学期全体教师会和期末总结表彰会,为干部、教师明确新学期努力方向,总结一学期工作经验与成绩提供平台。为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进程,首先在中心校举办现场会,通过校长发言,骨干教师宣读研究论文、介绍成长经历,课堂教学观摩,教学软件、网站、信息化环境专题片展示等形式,让大家深入了解信息化研究现状,找到自身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具体的做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流动机制,激活内部发展动力
在尊重人、理解人和激励人的基础上,我校建立了干部、教师内部流动的人事改革制度,采取支教、选拔和完小之间因工作需要进行流动三种形式:中心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偏远的完小支教,以发挥中心校教师的人才优势;完小优秀教师调到中心校锻炼、提高;为偏远学校的教师提高课时费,鼓励教师在条件艰苦的学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稳定教师队伍。绝对流动和相对不变的流动机制,激活了教师队伍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学校教育内部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典型带动,促进“X”的均衡发展
我们强调中心校的统一规划、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所有学校、所有事情,都同一步调,齐头并进,而是在“中心校一盘棋”思想的指导下,采取树立典型、活动推进的方式,达到锻炼队伍、均衡发展的目标。我们给各校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依据学校实际,夯实办学基础,挖掘内部潜力,突出学校特色。
我们在天堂河、高米店小学进行教育视导,既有利于完小校长、主任梳理自己的办学理念、教育方法,又有利于其他校长、主任通过参加活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指导教学的能力;我们组织校长、大队辅导员参加西黄村小学的德育展示,既引起校长对学校德育的重视,又帮助其他辅导员策划自己学校的德育活动;我们以“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为主题,组织校长、电教员在观音寺小学召开信息化工作会,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以促进完小之间信息化工作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促进中心校信息化工作整体协调、跨越式发展;我们组织校长和体育教师,在小营小学观摩校园文化建设、体育节、趣味运动会,举行教职工篮球友谊赛,既是对小营小学工作的推动,又启发各校办好“健康协会”各分会,并达到协助小营小学打造特色的目的;我们还在狼各庄、大庄、义和庄进行教科研成果推广,引导干部、教师把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自觉地纳入研究的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工作与研究一体,使中心校形成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搭建平台,实现“整体”的共同进步
1.校本教研,构建立体交流平台
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承包了一个年级的学科教研、教师培养的任务。除了常规听课、评课、教学研究外,学校还把学科组教研活动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形式。网络教研平台的开通,将10位校长、12位主任、数百位教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家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提供教育中的经验与教训,交流学习资料与反思,共享教育的智慧火花。
2.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的办学思想,努力做到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化,把教育科研作为构建优秀教师群体,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学校连续4次荣获 “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称号。学校出版发行了《研究者的足迹》系列丛书,从干部教师教育思想、“十五”立项课题研究、德育活动设计方案、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研究及实验4个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十一五”期间,11项国家级、市级课题立项中,有中心校9项,完小6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承担12项。
3.信息技术,注重研究应用整合
学校信息化工作以中心校带动完小,从局部走向全面、从教师走向学生、从工作走向研究,以信息化促学校管理的现代化。“e智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研究活动,是中心校统一摄录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教学软件、教学反思、研究论文等“五个一”活动之一。中心校和完小共同构建“中心校教育资源库”,采取中心校教师电子备课,提供给各完小教师借鉴、修改与选用;中心校和完小教师将“三优”作品收集到资源库;中心校集中下载优质资源,提供给各完小使用。
2004年9月,我校的论文《网络环境下学与教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在北京市5年一次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填补了大兴区的空白。研究成果刊登在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北京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集萃——共同的追求》一书中。学校先后获“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先进集体”和“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4.骨干教师,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我们通过教师培养“名、特、优”工程,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都能感受到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成功和欢乐。我们组织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个人网站的制作与展示,科研型班主任先进事迹报告,体现出“典型示范引路”、“充分展示自我”、“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特点。构建教师层级梯队成长平台,形成5名中学高级教师、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级学科骨干教师、12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7名区级骨干教师、5名区级骨干班主任教师、2名区级科研骨干教师,共计38名的骨干教师队伍。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校是个整体,由9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组成。只有每个个体质量优秀、特色鲜明,才能保证整体的和谐发展、共同提高。在大兴区完小联检中, 8所完小总分都在90分以上。由此可见,在整体办学、均衡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农村中心校“1+X”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