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弄堂的电话间线
2008-07-07程学武
文苑·感悟 2008年4期
程学武
上海曾经有过二万多门传呼电话,三千多个公用电话传呼间。这些电话间属于居委会管辖,电话间面积不大,一般都搭在弄堂口的过街楼下,由两个人看管。当年逢年过节,电话间称得上是人满为患、人声鼎沸。房间里的长条板凳上坐满了等回电的人,活像一个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而在窗口外等着打电话的人则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想“煲电话粥”的可能几近乎零——正在打电话的人如果说了一两句废话,就会被排在后面的人斥责为“侬哪能介口羅嗦啦”?!
当年我住在南市老城厢。居委会的公用电话间是靠窗放着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两部电话——部专接外面打进来的电话。另一部是用于打出去的。电话间有两个阿姨,轮换着接电话和喊传呼。拿着铅皮大喇叭喊电话的阿姨,在叫了一段时间的电话后,对她所叫的每一条弄堂的家庭,都可以说上个子丑寅卯了。有一段时间,因为传电话的阿姨是个“大嘴巴”,一些属于个人的隐私经过她的传播,成了整条弄堂皆知的“新闻”——李家的女儿攀高枝,找了个男友是局长的儿子;张家的儿子搞婚外恋,想和老婆闹离婚。于是,弄堂里正谈朋友的男女青年,只好到别的居委会的电话间去打传呼。
每个电话间每月要向电话局上缴电信费,故看电话间的阿姨对收费问题十分顶真,可以说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那时候打一个电话收5分钱,以3分钟为限,超过3分钟就要算第二只电话费了。起初电话间的阿姨根据墙上的挂钟或自己的腕表计时,但因双方在结算时,对电话只数的认定多次发生争执,一些电话间就用闹钟计时。方法是当用户的电话一拨通,阿姨把闹针拨到定时i分钟,等你打满三分钟,闹铃就滴铃铃地响了。这个方法很快得到推广。于是几乎上海所有电话间的桌子上,都多了一只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