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物理备课技能
2008-07-07刘爱成
刘爱成
新课标背景下的物理教师备课,既要肯定传统备课目标明确,过程清晰,问题主导,节奏紧凑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其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个性的弊端.实施新课标以来,笔者在物理备课过程中,本着对传统备课的传承与发扬、扬弃与创新的原则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备物理课程标准,紧扣“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最显著的标志,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为此,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看得见的显性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主线的隐形目标.为实现“知识和技能”目标,进行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并着力构建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格.
二、备物理教材,关注“五点”、“七个关系”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载体,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信息源.备课时教师首先要通读教材,在充分认识教材价值的基础上,了解教材的框架结构、编写意图和作用、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相关背景.其次要细读教材,确定“五点”,即知识点、能力点、思想点、重点和难点;协调好“七个”关系:(1)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2)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的关系,(3)物理事实和物理原理的关系,(4)图文与实验的关系,(5)重难点与一般的关系,(6)培优与扶弱的关系,(7)教法和学法的关系.
三、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还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指导.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是否具备了支撑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有哪些物理兴趣、爱好亟待激发,以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动机?学生对哪些物理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具有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等.
四、备物理课程资源,为了学生的发展
课程资源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包括物理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资源.尤其不能忽视以下资源:(1)网络及媒体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图书馆等.这些资源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等特点,广泛收集和利用物理媒体信息资源,可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2)生活信息资源.重视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的联系,如生活中一些现象、谚语、俗语、成语典故和诗词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信息.教师要善于搜集整理,并使之和物理教学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人力资源.教师在注意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潜力,智慧共享,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让学生成为物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物理学习的主人.
五、备物理教学方法,一切围绕学生
教学方法是备课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和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统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要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课堂有许多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等方法.
六、备教学过程,艺术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过程展现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流程要素,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策略.从课前导入到新课教学,从课堂练习检测到作业的布置等各个教学环节,都凝聚了教师大量的心血,从而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
七、备作业分层,人人得到发展的空间
学生的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形式.由于课内时间的客观局限,同样分量、难度的作业很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步完成.教师应关注差异,体现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内和家庭作业设计时,要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完成作业的数量上和难易程度上进行分层要求,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获得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八、备“教后感”,实现教学相长
“教后感”也称课后反思,是教师在上完课后的感想和体会,可再现一堂课的成功和失败.它是教学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课程资源整合效果如何,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问题的再思考、再认识.教师的教后感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财富.常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师生沟通,找准症结;同事切磋,互相学习;换位思考,教学相长;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后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实践和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