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样激活物理课堂教学
2008-07-07吴朝刚
吴朝刚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理念下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主阵地是课堂.面对以往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在哪呢?我认为,物理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激活课堂.只有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获得能力的发展以及展现其能力的满足感,课堂教学也才充分体现出她的魅力来.教师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课堂教学,学生的情感、思维将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里,能力的体现和发展达到了非常好的状态,从而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学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从物理课的引入、教学过程、课堂结尾作了初步探究.
一、新课引入要有趣味、有疑问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习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遇到问题而没有现成的办法时,思维才会出现.可见,思源于疑,“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因此我认为新知识点的引入,一节课的开始要“带着兴趣,带着疑问”.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朗诵18世纪英国诗人蒲柏的一首诗:“自然与自然规律被黑夜遮蔽,上帝说,让牛顿来吧,一切遂臻光明.”让学生了解牛顿在科学界的重要地位,认识到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性.又如,在讲“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我先设计了一个实验,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相串联以及三节干电池和三个小灯泡串联(四节干电池电压相同).然后提问:“闭合电键,哪组小灯泡亮一些?”大家异口同声,后面一组亮一些.可当我闭合电键时,情况相反,立即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和疑问.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使“要我学”的外压力变成了“我要学”的内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开拓性思维.
二、过程设计要让学生动起来
我曾看过教育家的一次演讲,她提出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要提高一节课的效率,一定要打破“教师滔滔讲解,学生默默聆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动起来,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探索问题.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讨论:“物体运动一定要靠力维持吗?”“物体受力时有没有惯性?”“高速的火车遇到障碍物时能否立即停下来?”“物体速度越大,惯性是否越大?”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画龙点睛地点评,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
让学生动起来,可以借助于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我给每组学生一套器材:带铁心的线圈、副线圈、电源、电键、磁铁,滑动变阻器、导线、灵敏电流计.要求大家找出使副线圈产生感应电流的办法.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举手,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也大增兴趣,跃跃欲试.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动脑动手,课堂上不思考的、不注意听讲的情况就会消失,同学们在相对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动起来,可借助于挂图、模板、模型、幻灯、投影、电脑等多媒体手段,多角度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波的传播时,先演示横波、纵波的传播实验,让学生初步获得整个波传播过程的印象,然后隐去其他质点,演示其中一个质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认识质点是在平衡位置上下振动,而不是随波运动,最后引导学生将两种情形交织、组织在一起,让学生对波的传播过程产生本质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物理图景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动起来,可以角色互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扬民主,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上习题课前,我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上来讲解.学生在备课和讲解过程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及最佳讲解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又如,上复习课前,让学生先独立复习再组成小组形成每一组的复习提纲,再在课堂上讲解,最后评出最佳复习方案.这样的复习课,人人参与,增强同学间的协助能力,锻炼了表达能力,加强了集体荣誉感.作为教师其中的点评必不可少,指出需改进处,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
显然,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主体,这样更易激活课堂,营造一种使学生心情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意犹未尽的课堂结尾
一节课如何收尾,很有讲究.如果教师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时间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产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余味,让学生“带着悬念,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不仅有助于巩固这节课的内容,也为下节课的内容作好铺垫,同时将课内的思维延续到课外,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后,我提出问题:“在一个密闭的车厢,你可以判断车在加速、减速或匀速行进吗?如匀速行进,有方法知道加速吗?”引起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牛顿定律的理解,并认识如何利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决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