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师观念的更新
2008-07-07臧弘
臧 弘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化学教育相比,无论是从化学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新的教材观
传统教材是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的,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只利于教师教,不利于学生学.传统教材重在围绕知识点的推理、验证.教师即使不熟悉教材,不熟悉学生,也可照本宣科,把一节课上完;学生也只要把该记的知识点记住,一堂课下来也多少有所收获.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材,它在编写上改变了某些知识体系.例如,教材在一开始就出现了元素、在没有讲元素之前的第二单元就出现了氧化物的概念等.新教材中每节内容中大部分篇幅就是几幅情境图片或几个器装置图或几张资料表格或几个极不完整的实验报告片断.新教材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只提供了一些与知识有关的情境或素材,教师若是照本宣科,就无法继续下去.如果教师按照老办法依教材讲教材,课堂就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一堂课不下10分钟教师就可将教材处理完,那么学生听后却是一片茫然,搞不清重点、难点,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二是教师拿着教材不知怎么上好.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其实新课标下的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材只是一个案例,只是一个素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搞清它的外延和内涵,弄清通过此素材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能力,掌握什么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提升.不拘泥于教材组织教学.化学新教材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究性成分比较多,而这又与以往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明显的不同,有时一个图就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活动.例如,关于软水与硬水的区别,教材上就只提供了一个面盆中水有浮渣的图.教师课前对探究实验要作好充分准备.
二、新的学生观
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和教材使用的被动受体,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加工和创造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变为“学材”,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思考研究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树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意识.新课程下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对话沟通、合作与共建,是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改变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从学生角度组织教学,回归学生的心理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境界.教师要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还要善于组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实现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的养成,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可在课堂上组织分组讨论学习交流,保持学习的多样性,激发出更多观点,形成全面认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更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新的教师观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以前是师道尊严,教师神圣不可侵犯.新教材下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观念要有大的转变.
1.学习行为转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不仅是大量事实和理论,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尽管教材中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学习方式,应将获得知识的自然途径还原为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真知”的再发现来还原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大量重复训练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研究情境,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大胆猜测,对于问题作多种假设和猜测,教育学生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等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行为的转变.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备课上,充分掘展教材资源.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解放自己,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对某一点知识的逐一过关上.抓紧课堂45分钟,课余让给学生.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知识的更新速度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所要求背的也许并不重要,但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演员,而应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三段模式:(1)问题与情境.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联系火电厂的污染讲空气污染等.(2)活动与探究.每节课教师必须瞄准一个切入点,体现探究性,探究活动不能盲目,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例如,可在学生学习了1~20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后探究元素周期律.(3)整理与反思.新课标下,往往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下学生什么也不知道.学生学习的效果差,正是差此环节.探究过后的整理与反思把交流后形成的成果、先进的成熟的思维与其他同学分享,有利于形成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