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爱至简

2008-07-06

意林原创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赵四西安事变张学良

朱 砂

在中国近代史上,每每提及张学良的名字,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件事和一个人,西安事变、赵四小姐。

然而,此时的人们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赵四小姐不过是张学良的一己红颜,真正支撑其事业和人生的,却是张的结发妻子于凤至。

看于凤至的照片,会让人的脑子里不由自主地跳出一个词:闺秀。那是一张很古典的脸,宛若一枝雨后荷塘里初绽的莲,清秀端庄纤尘不染。出生于北方的她不仅胸蕴诗才,而且有着男人一样的胸怀与气概。

19岁,枝繁叶茂的豆蔻年华里,于凤至嫁给了比自己小三岁的张学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置身红砖绿瓦、高墙大宅中的女人,面对丈夫的风流,一个聪慧的妻子所能选择的,唯有将头深深地埋进尘埃里。于凤至不仅默认了丈夫的韵事,还主动承担起为赵四抚养儿子的重任,把一个女人的莊重、宽容、内敛和仁义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及至张学良第一次与蒋介石闹翻,被迫放下东北军权,东渡日本之际,这个小女人身上的豪迈与大气忽然就开始显山露水起来。甲板上,面对丈夫的迷茫,于凤至挥笔写下了一首《摸鱼儿·破浪西行》:“问君此去何惆怅,蓄得青山树千丈。述衷肠,实难忘,永志塞外耻辱账。慢动悲怆戕。青史无虚晃,黑白分明,笑对世人谤。”寥寥数语,道出了这个小女人的坚忍、责任、大度和果敢,那无疑是一个妻子对失意的丈夫最为坚定的支撑。

东北失守后,考虑到丈夫一生的名节,于凤至偷偷地将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日军的电文带到美国,一任宋美龄绞尽脑汁,于凤至只淡淡地以一言回之:“这电文,拿在你手里,它将是一方藏污纳垢的包袱,或许会把整个中华史册勾掉一段或染成黑色;而在我手中,它则成一块浴巾,可以擦去汉卿身上所有的耻辱罪名。”一个知识女性维护丈夫的坚定和决绝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禁台湾,几次欲以自杀的方式来控诉蒋介石的背信弃义,于凤至厉言告诫张学良:“西安事变”的兵谏,是为国家存亡的革命行为,我们心有正义,历史会有裁判,怎能丧失信心?何况你对东北军几十万将士有责任,对儿女有责任,你要战死在前线的心愿未遂,不但不能自杀,反而要千方百计保住自己的生命才对得起人。”一席话,说得张学良泪雨涟涟。

离开张学良后的,于凤至每每忆起来美国前,张学良握着自己的手,说的那句话:“盼望我们能熬过这大难,得到自由,一同回故乡。”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而没能阻止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去南京,以致有了张学良近半个世纪的囚禁,则成了她一生中最深的痛。

于凤至与张学良一起生活的20年,给予了张学良一个妻子所能给予的一切:青春,爱,关怀,体谅,帮助……甚至,是牺牲自己的成全:以66岁的年龄,与张学良离婚,成全了赵四几十年无名无分的爱情。这样委屈自己,仅仅是希望他能快乐,能心安,能对赵四有个交代。

离婚后的于凤至,依然视张学良为亲人,视赵四为姐妹。

晚年的于凤至,即使和张学良已经没有了夫妻的名分,依然用自己投资股市与房地产赚来的钱,为张学良和赵四买下了伊丽莎白泰勒的故居,期待将来张学良一旦有了自由,可以作为他和赵四的栖身之所。不仅如此,于凤于还不惜重金在比佛利山下,为张学良购买了一处墓地。

正所谓大爱至简,“山上一座豪宅,山下一处空穴”,从生到死,能为张学良想到的,于凤至都做到了。这所有的一切里蕴含的,无疑是一个妻子对丈夫最隐忍最无私的爱。

可以说,于凤至的一生,为张学良而生而亡。从19岁到93岁,七十余年的光阴里,于凤至将她的爱和她的一生都给了这个男人,无论千山万水,世事多艰,她的心,始终在他身上,一任骨化形销,丹诚不泯。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一切都已落地成尘,我们在这份爱情面前注目驻足,内心涌起的,除了一份感慨,更多的,则是一种由衷的敬意。

猜你喜欢

赵四西安事变张学良
张学良: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开心一刻
开心一刻
张学良六爱
微妙的人性
如此享受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