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小史
2008-07-04许荻晔
许荻晔
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串故事,即使我们再无法看到,即使它只是以一个数字的形式存在。
太平洋战争于1942年12月爆发后,日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先后入侵菲律宾、泰国、马来亚、香港、印度尼西亚,目标直指缅甸:一方面企图通过控制中国最后一条对外交通线——滇缅公路,切断中国抗战的补给: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威胁到英国的最大殖民地一印度。在这种情势下,中英在已经达成四国同盟的基础上,另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达成协议。
中国远征军在这种情况下成立:蒋介石调集精锐,组成了一支10万人的出国作战部队,1942年2月相继入缅,并于3月上旬到达前线,开始进行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的第一阶段。因为是为争夺滇缅公路而战,亦称滇缅路之战。
这一阶段中,最长中国志气的乃是仁安羌战役。英国本对中国军队不甚信任,直到英军节节败退之后,才急招中国军队入缅,相当于找来为它“弃亚保欧”、“弃缅保印”打掩护。1942年4月,英军7000余人被困于仁安羌,远征军三十八师抽调装甲团,以不足1000之兵力,战胜日本第三十三师团。在第一次缅甸战役结束后,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因此役而被英国授勋。
但这一阶段还是以中英方的失败告终。1942年5月,日本攻占密支那,远征军的一部分撤入印度,另一部分撤入滇西。出征时10万大军,此时只剩了4万。修整之后,前者经过训练、补员,改称中国驻印军,后者亦经重新组编威滇西远征军。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第二阶段作战开始,先由驻印军出征缅北,亦称缅北反击战。次年5月,滇西远征军亦强渡怒江,自西夹攻,夺取了松山、腾冲、龙陵等地,并最后突破国界,在1945年1月27日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第二阶段作战历时一年半,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滇西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
这一段历史,似乎还没有进入每一个国人的视野。作家邓贤在他的报告文学《大国之魂》的序言里,细微地描述了他初知远征军历史的震撼感觉。在此之前,得知父亲参加过远征军亦即国民党时,这个敏感而骄傲的儿子,只觉“轰的一响,我的世界崩溃了”。直到1972年,他路经松山,看到国民党纪念碑,从当地人口里得知的情况是,远征军在此地与日军作战,伤亡逾万,当地民众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故建此石碑。那时候他的反应是“震惊不已”:“远征军同日本人作战,血流成河?!……國民党也抗日?!……远征军……父亲……远征军……”
当人开始对那些习以为常的工具与标准产生迷茫的时候,他也许才能摆脱它们,凭着自己的感觉走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