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宅男宅女:究竟是怎样一群人

2008-06-26

今参考 2008年6期
关键词:亚文化青年人心灵

网络的普及成就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宅”,即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自娱自乐,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的联合调查显示,56.9%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

这究竟是怎样一群人?真如大众想象中那样隐蔽,躲在安静的角落,对社会毫无影响吗?

龚丹韵(解放日报记者):“宅”这个词是上世纪末在国外首先出现的,当时特指沉迷于亚文化(如动漫游戏)不能自拔,以至于难以沟通的人,带有贬义倾向。今天的新一代却为贴上这个标签沾沾自喜,究竟是怎么回事?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过去,“宅”被用来形容这样一群人: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不爱与人交往,面目苍白,不修边幅,生活邋遢,有自闭倾向。西方常常把他们与freak(怪诞反常)、nerd(卑微讨厌的人)等负面词语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一群猥琐另类、软弱失败的人。形象比较消极,也确实是小众人群。

但时至今日,飞速发展的科技,尤其是网络的到来,如网购、网聊等,客观上,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不用出门,就享受到一切,所以,“宅”在家里的人,越来越多。目前,网民们某种程度上几乎都能算是。但和过去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积极型的,并非不爱与外界接触,只不过想通过网络,选择更加志同道合的朋友,真到了需要出门的时候,跑得比谁都快,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有一种更加精确定位的方向感。这是时代的进步。也因此,“宅”在今天特别具有时尚流行的要素。“宅”这个词现在进入大众视野,本身就意味着,这不再是原来消极意义上的那群人,而是新时代人际交往模式转向虚拟后产生的结果。

龚丹韵:但“宅”特别强调痴迷于某样东西、为此不惜花费大量时间钻研的状态,如网瘾、游戏瘾。有人担心这会改变青年人的精神结构。

严锋:“宅”的生活方式,是当代人心灵创伤的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为什么年轻人那么容易沉迷于一个事物不能自拔?是不是因为高度竞争、节奏加快的生活,让人与人的温情不再?是不是因为田园牧歌的悠闲一去不复返,人逐渐被物化?尤其,是不是因为僵化的教育,让年轻人的心灵深度受创,所以他们才需要找一个精神归宿去发泄、去自我治疗?有的学生高考过后撕书泄愤,有的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玩得昏天黑地,那是对中学生活的一种反弹。同样,沉迷于某种爱好,也是缘自心灵创伤。

因此,我们需要问的应该反过来:年轻人的心灵,除了兴趣爱好,社会还可以提供点什么,让他们栖息?如果户外活动能起到这种作用,他们可能就不会整天呆在家里盯着一个癖好不放。

龚丹韵:那么“宅”能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吗?如果是,又会给现代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

严锋:如果网络化的交流越来越普遍,未来社会很可能全部是由广义上的“宅男宅女”组成。从某种角度说,都市人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宅倾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人类的生活,若彻底变为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方式,恐怕人就不再是以前的人了。试想一下,从原始的山顶洞人、小农社会的伦理人、市场社会的理性经济人,再到今天的网络人,什么方式学习、什么方式消费,形成了对自己的定位、对世界的认识,最后,影响行动和决策。人性,从局部意义上说,正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那时候的人类会怎样?“宅”文化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推力还是阻力,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但是从整体上看,“宅”的生活态度、交往方式,已经在朝积极的乐观文化方向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的自我封闭。而且“宅”人的注意力容易聚焦,往往心无旁骛、不懈钻研,如果用对方向,玩得有创造性,未必不能宅出天才、宅出创新。

我所担忧的是,中国的“宅”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所不同。我们“宅”得更加厉害,热衷标榜自我个性,冲着小众、亚文化的噱头而去。这可能是因为传统价值观断裂,于是孤独的青年人只能埋头于自己的文化空間,除此以外,找不到其他精神食粮。事实上,人是社会的动物,总是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会倍感空虚。共同体之间的宏大信仰与核心价值观念,是维持人格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也许未来,等价值体系成熟之后、教育体系完善之后,青年人的心灵创伤少了,精神有寄托之地,“宅”就真正变成一种纯粹的生活选择方式,而不是一种心灵救济了。(来源:《解放日报》)

猜你喜欢

亚文化青年人心灵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把脉“腐败亚文化”
心灵小语
大师摇头的玄机(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