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无成竹天地宽
2008-06-24沈园
沈 园
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形容一个人会办事情,往往爱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考虑,各种情况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清郑燮《题画·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这个故事是说:文与可两人都是画墨竹的高手。他们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成竹”的经验。苏东坡说:“画竹必须先将竹子留在胸中,画竹之前要仔细审看,然后再把它描绘出来。”成语“胸有成竹”就来源于此。
清代画家郑板桥也是画墨竹的能手,他却主张“胸无成竹”的画法。他说:“其实胸中的竹子,并不是眼中看见的竹子。而磨墨、展纸、落笔,一下子画出来的竹子也都变了形态,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的竹了。”因此,他画竹不拘一格,任意挥来,手到竹成。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爆满,不说瞬息万变,也可谓日新月异。一个主意、一个点子,今天有用,明天就失效了。有人说,现在大学里学的知识,等毕业后走入社会,知识早已过期了。显然,胸有成竹者,多为经验老到的前辈;而胸无成竹者,则为肯学上进的后人。胸有成竹者多于说教,胸无成竹者重于学习,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显然更需要后者。因为,如果做人做事,只知一味墨守成规地成竹在胸,而不肯接受新鲜事物,那么成竹在胸者必定会走入死胡同。
有一个佛教故事说:小和尚去向老和尚学艺,老和尚问小和尚以前学了些什么。 小和尚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后,老和尚说:“你回去吧。”小和尚不解地问:“我是来学艺的,您怎么一点都不肯教我,就将我打发走了?”老和尚说:“你既然学了那么多的东西,哪里还用得着我来教呢?”凡成竹在胸者,都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因为他自己的胸中已经有了主意,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良言呢?
只有抛弃胸中的成竹,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接纳新鲜事物,也才能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成绩。要知道,胸有成竹便难容锦绣山河,而胸无成竹则可海纳百川。所以说,胸无成竹才能天地宽?
摘自《石狮日报》2008年5月5日 推荐/潇 风 编辑/李小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