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民:不列席的人大代表
2008-06-24胡赳赳
胡赳赳
2005年4月,《新周刊》联合新浪网与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联合寻找“谁是中国第1亿个网民”,在科学的概率计算与网络的强大召唤下,第1亿个网民应运而生,这位名叫谢文志的31岁小伙子并不是大城市里的人,他在距长沙一个小时距离的城市里生活,是石油公司工会里面的一名干事。
从这时起,网络已经笼罩着1/13的中国人。现在这个数目还在以每年2000万的规模激增。它从时尚之物脱离出来,变成了须臾不能离开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娱乐工具、沟通工具,它是媒介全面覆盖社会的表征。很难想象,“没有中国网民的一年”会是什么样子。
网民性:一种国民属性
互联网哲学家因此来到我们身边,作为未来学派的建言人而发生效用。最大的受益人是那些在商业领域淘金的代表:马云和阿里巴巴、淘宝,李彦宏与百度,陈天桥和盛大,江南春和分众传媒,王建宙和中国移动,在央视最近的一次电视露面中,王建宙展示了用手机识别码来鉴定农产品来源的商业研发成果。
但是,你如何理解网民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呢?什么又是网络的政治正确呢?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对《新周刊》说:“这个世界不可能都是高端的东西,网络的平民表达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网民表现出来的素质让人喜忧参半,你既可以看到他们为正义、良知、爱心而努力、而声援,也可以看到他们的不满、愤怒和讥讽。
网民的权重在国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尽管那些日常发言与灌水的网民不能代表网民利益的全部,他们的年龄结构偏轻、消费能力弱而活跃程度高,但正是他们,构建着一种新型的网络公民身份:从互联网原住民的族群开始,发展到2.1亿的网民规模,鼠标和键盘在信息革命中扮演的角色,已延伸到政治话语的层面。
华南虎、艳照门、暴冰雪、故宫星巴克的迁移、对房价车市的讨论等等,一年来一系列或令人黯然神伤、或令人群情振奋的叙事与议论皆发生在网络群体之中。
网民素质是国民素质中的一部分,网民性是国民性最生动的写照。现在要书写一部《阿Q正传》的话,被鲁迅批判的那个乡村无赖“阿Q”麻木、沉默的国民灵魂将会变成“我世代”一个网络公民的生活场景和对国家命运保持关注的目光。
网络公民贡献:不列席的人大代表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民众自由表达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是十分重要的话语平台。”国务院新闻办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
有报道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官员也将浏览互联网作为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面向海外的中新社报道说:“互联网因网民来源的多元性、言论信息的原生性、意见汇总的便捷性、社会传播的广泛性、舆论效果的放大性等特点,在今天的中国愈加为执政者所重视,其作为传递社情民意有效窗口之功效已被社会普遍认同。”
2003年的非典疫情时,国家主席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广州对防治一线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
“原来总书记也是网民!”不少网民正是从那时开始对中央高层有了“身份认同”的,而一篇名为《从“小平你好”到“胡哥挺住”》的帖文更是在网上广为传播。
鼠标是最大的投票器,键盘是最大的传声筒,主机是最大的意见箱,显示器是最大的民意屏幕,互联网是每天都在上演和操练的民主集会。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分别于2008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将行使他们的民主参政权利。2966名来自各地与解放军的人大代表们,背后都有网民的利益诉求、众声坚“顶”和献计献策。因为这些人大代表本身就是互联网使用者,他们身上兼具的网民身份决定了一个新的人大代表的诞生:第2967个人大代表——这就是隐藏在人大代表背后的一个新型的利益群体:网络公民。
摘自《新周刊》2008年第5期
推荐/宋春华
编辑/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