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具一格的叙述和描写艺术

2008-06-21冯文林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6期
关键词:染红第三人称叙述者

冯文林

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是一篇不足千字的写人散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亲关爱女儿的亲情故事。

文中的父亲,其姓名、职业、籍贯、年龄、相貌,甚至是心理活动等,均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位带着6岁女儿去与在美国的妻子会合的父亲。在横渡大西洋的一条船上,惨剧意外地发生了,当刀子扎进他胸口时的一刹那,全身颤抖的他“嘴唇瞬间乌青”。而面对尖叫着扑过来的女儿,他却嘴角“微笑”着说“没事”;只是“轻轻地拾起刀子”,“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以使天真可爱的女儿浑然不觉。父亲的掩饰是成功的,但他无疑在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是父爱创造了奇迹,使生命得到了延续。在最后的3天里,父亲倾尽日见衰竭的心力,不动声色地与爱女相伴,每晚为她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蝴蝶结。尽管他的眼神是忧伤的,深知那刀伤是致命的。临到抵达的前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父亲通过女儿转达的是对妻子的挚爱,他笑着留给女儿的是深深刻在她额上的一个“吻”。随着他的倒下,一个伟岸的父亲却站立在了读者眼前,令我们掩卷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父爱是文学作品和学生作文表现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要想写出新意是很难的,但这篇散文却表现得很成功。虽然新颖的题材对作品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如果没有较高的表达技巧,也是不能让读者感动的。这篇散文在描写和叙述方面的技巧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全文中作者关于父亲的“嘴”和“手”的动作描写,幅度都不大,实属细微,却又如同特写镜头,使人过目难忘,并为那寸草春晖的父亲之情深深感动。文中“嘴”和“手”的动作描写,可称得上是“不全之全”。尽管由于篇幅所限,作者没有去描写这位父亲的方方面面,但又分明以“小”(细部动作、“不全”)见“大”(整体形象、“全”)刻画出了一个“大写”的父亲形象:他坚韧而又顽强,以超拔的毅力铸造了生命的奇迹,并使读者于细微之处感受到深挚厚重的父爱。

读罢这篇文章,真想让载着这对父女的船只永不靠岸,让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的镜头永远定格。然而,令人不尽惋惜的是,那船只终于抵达纽约港,父亲还来不及见到妻子便猝然倒地,胸口如“井喷”似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天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是浪漫主义的夸张,它既是父爱的升华,也是作者激情的宣泄,这不仅使人物形象陡然生辉,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不尽的余想。

第二,平静的叙述语言和恰切的叙述视角。本文写的是一个用生命呵护幼女的亲情故事,叙述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但他的叙述却显得很平静,他没有使用什么赞美和感叹的抒情语言,但处处可见他不平静的心情,这是因为他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

本文设定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恰到好处地契合了文章的主题和意蕴,是其写作成功的一个突出特色。第三人称的“全知性”,使叙述者得以完整地描绘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包括最后人们在医学会议上的种种评说。第一人称的叙述仅限于叙述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而不能像完全的第三人称那样无所不知,甚至能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来展开叙述。也正是由于这一特定的“旁观者”视角,赋予了全文一种客观的、照相式的,甚至是极其平淡的叙述基调。也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叙述,巧妙地刻写和映衬出了父亲对女儿的那种深厚的、宽广的、无私的爱。

旁观者视角的选择,还使叙述者得以借用女儿的“眼睛”来描写父亲:“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刹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这一细节的描写,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似乎与全篇格调不大符合。然而,如果明白这是从女儿的视角作出的描绘,在小孩子的眼中,父亲胸口冒出的鲜血不就像井喷一样可怕吗?而且把整个天空都染红了。从孩子的视角看,此处的描写就没有了丝毫突兀,而不露声色地赞美了父爱的伟大。因而,如此叙写非但没有破坏全篇的叙述风格,反而与旁观者的视角形成了一种对比。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题材取舍。这篇文章省去了许多叙述,比如,妻子为何去了美国,父亲是如何和女儿相依为命的以及父亲受伤后的心理活动等等。如果是一般的作者,恐怕是要交待一番的。但作者没有这么做,这就是此文的妙处,因为父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女儿对妻子的挚爱。如果非要事无巨细地交待清楚,不仅浪费笔墨,也会冲淡主题的表达。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题材的选择只要能够最有效最节约地服务好主题就是最好。

总之,《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是一篇比较典范的写人文章,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叶倾城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男人摔倒时,刀子扎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乌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3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神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刹那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3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3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选自《读者精华》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中专)

猜你喜欢

染红第三人称叙述者
用你的红称呼我
明 天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岳麓山枫林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记叙文写作之记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