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何”究竟如何解?

2008-06-18罗献中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过秦论选本构词

罗献中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了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上篇)。这是一篇影响很大的古文名作,很多文学选本都有收录。可是文中有一个词的含义,历来各家选本的解说或含糊不清,或言而无据,或注而不能令人完全信服。这个词就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谁何”。且看各家选本对“谁何”一词的解说——

《中华活页文选(第二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谁何,呵问是谁。”

《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谁何——问他是谁。这是严行缉查盘问的意思。”

《古文观止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谁何,呵问是谁。何,通呵。”

《古文观止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谁何,指塞卒盘问出入关卡者身份。”

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社2004年版):“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

上述是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那么,这些解说的错误或不当之处在哪里呢?要对它们作出正确的评判需要一定的依据。我们只有对“谁何”的用法(包括构词特点、语法功能等)进行一番考察和剖析,才能探索其含义,评判各说法。

在古汉语中,“谁何”有时又作“孰何”,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即“谁(孰)”与“何”连用。除了贾谊《过秦论》的用例外,古籍其他地方也时有所见。例如:

1.《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

2.《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3.《六韬·金鼓》:“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不绝。”

4.《史记·卫绾传》:“文帝且崩时,嘱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景帝立,岁余,不谁何绾。”(《汉书·卫绾传》作“不孰何绾”)

5.《旧唐书·严挺之传》:“谁何警夜,伐鼓通晨,以备非常,存之善教。”

古汉语中的“谁何”在用法上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作为组合式复合疑问词,用来询问人,相当于“谁”,如上举例1和例2;第二种是作为组合式双音节动词,如例3至例5。第一种作为疑问词使用时,含义明确,易于理解,无须赘言;而第二种作为动词使用时,却含义隐晦,不易理解,人们历来反复研讨而未能说清的就是这一种。

古汉语中作动词用的“谁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研讨的焦点一直是《过秦论》中的“谁何”。曾有学者试图从声训的角度,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对《过秦论》中“谁何”的含义进行探索,认为“谁何”中的“何”通“呵”,是动词“呵”的通假字,“谁”是宾语,并被前置;“谁何”就是“呵问是谁”之意(上引《古文观止新注》、《中华活页文选》等所释即本于此)。这种解释虽然在训诂方面可以讲得通(因为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含义也可能相同或相近),但在语法方面却讲不通,因为古汉语中宾语前置是有一定条件的,而“谁何”的构词方式并不具备宾语前置的任何条件;而且该解释不能适用于其他地方(比如上引例4),所以是经不起推敲和“考验”的,不能作为合理的解说。又曾有人从义训的角度并结合具体语境,用据境索义的方法,对《过秦论》中的“谁何”之义进行索解,将“谁何”释为“谁敢问”、“谁敢奈何”之类,依据是古辞书《广雅》对“何”的解释:“何,问也。”例如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的《古文观止》有注云:“何,问也。谁何,言谁敢问。”这种解释虽然有“依据”,也符合《过秦论》的语境,在该处能讲得通,但同样存在漏洞,因为《广雅》的真正意思并不是说“何”相当于动词“问”,而是说“何”是用来发问的疑问词。这种注释误解了《广雅》的真意,而且也不适用于其他情况,所以也不足为取。

那么,对于动词“谁何”的含义,究竟应该怎样解读呢?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谁何”特殊的构词方式和使用方式,并结合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作出相应的解答。在古汉语中,“谁何”的使用,在构词上和使用上都是一种特殊方式,在语法上是一种特殊现象:即两个代词连用后,词性可以改变,活用为动词,该动词的含义与组成它的两个代词的含义相关。具体对于“谁何”而言,“谁”与“何”本来是两个疑问代词,而当这两个疑问词组成 “谁何”一词时,这个复合词的词性也可以变成动词,在句子中作谓语。由于“谁”与“何”均为用来发问的疑问词,所以复合词“谁何”的含义也相应地变成了动词“问”。简言之,“谁何”作动词时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由其字面上的两个疑问代词的含义引申和转化而来的。“谁何”的这种用法在古汉语语法上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查检古人对“谁何”一词的有关注释,也可以印证上述分析。如东汉服虔对《汉书·卫绾传》中的“不孰何”一语作注云:“不问也”;唐代颜师古也作注曰:“不谁何者,犹言不借问耳”;唐代李善注《文选·过秦论》时云:“谁何,问之也”等等。由此可见,古代注释家们一般也认为,“谁何”作动词时,其含义就是“问”。

其实,在古汉语中,由两个代词组合起来并活用为动词的特殊词语,不仅有“谁何”一词,还有人称代词“尔”与“汝”组合成的“尔汝”这样的词,而且使用颇多。试举几例:1.(朱熹)《诗集传·诗序说辩》:“诗(经)以小子目其君而尔汝之,无人臣之礼。” (“尔”、“汝”是贵对贱、长对幼使用的人称代词,句中“尔汝之”就是以“尔汝”称呼君主,有失尊重之意。) 2.《魏书·陈奇传》:“(秘书监游雅)尝众辱(陈)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此句“尔汝之”是以“尔汝”贱称他、侮辱他的意思。)3.《宋史·陈仲微传》:“(仲微)改知崇阳县,寝食公署旁,日与父老樵竖相尔汝,下情毕达,吏无所措手。”(句中“相尔汝”是不分尊卑贵贱,彼此称兄道弟之意。)由此可知,“谁何”的这种用法并不是“孤单”的、偶然的,而是有“陪衬”的、普遍的,是一种语言现象,古人对“谁何”的解释,是有一定根据和一定道理的。

总之,“谁何”作动词时的含义就是一个“问”字,而不是什么“(呵)问他是谁”之类。当然,结合具体语境,其含义又可以分别释为“过问”、“借问”、“责问”、“呵问”和“盘问”等。经验证明,把用作动词的“谁何”训释为“问”,可以适用于各种情况。以上所举3、4、5三例即为代表。其中,“令我垒上,谁何不绝”的意思是“命令我军营垒之中,口令盘问之声不断”;“谁何警夜,伐鼓通晨”的意思是“夜间要作好警戒,查问击鼓,直至清晨”。也适用于解释成语“莫敢谁何”:没有谁敢过问、敢干预,即没有谁敢怎么样。

反观上引现代诸家对“谁何”的解释,存在两个共同的问题:其一,都是针对《过秦论》一文来解释“谁何”的,视野非常狭隘,释义缺乏普遍性,不能适用于其它地方;其二,其释义的根据一般都是认为“何”通“呵”,“谁”是其宾语并被前置(以至于大都直译为“呵问是谁”之类。只有《古文观止译注》仅采用意译方式,回避了具体问题),因缺乏语法依据,进而在训诂上也不能成立。总之,各家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而现行高中课本采用的正是这些不合理的说法,只是将那些直译和意译加以综合而已。这种解释虽然比较全面,但由于其中采用的直译不够正确,所以总体上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各选本(包括课本)要对《过秦论》“谁何”的释义进行修订,摒弃上述那些错误说法,使诠释尽量确切、周全;具体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直译可以说成“呵问、盘问(行人)”之类,意译可以说成“指稽查过关者的身份”之类。如此解释,也许更合适些。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过秦论选本构词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之比较
评《过秦论》之弊病,析议论文之写法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关于教科书《过秦论》中对“相与为一”“与”字解释的讨论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