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四重奏”
2008-06-18王飞
王 飞
如果说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是作者、作品、读者、人生合力奏响的“精神乐章”,那么作者的心灵之音、作品的召唤之音、读者的共鸣之音和人生的启迪之音就是不停地响彻在语文课堂上的“四重奏”。探讨这“四重奏”的实质意味着接近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本质,从而推动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向着良性状态发展。
“一重奏”:奏响作者的心灵之音
文学作品意义的产生源头主要是作者,作者赋予文学作品意义的过程是由迷乱到清醒、由朦胧到清晰、由激动到平静的复杂心路历程,文学作品的意义伴随着这复杂心路历程而不断萌生、成长和绽放,文学作品意义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必须借助作者的心灵之音推动。
作者的心灵之音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作品意义的有益推动,是因为其沿着“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思维方向运行。奏响作者的心灵之音可以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意义内容和写作手段,可以揭开笼罩在文学作品意义之上的神秘面纱。作者的心灵之音沿着“为什么写”的方向运行,这对文学作品意义呈现方式的或显或隐或直或曲产生导向作用;作者的心灵之音沿着“写什么”的方向运行,这对文学作品意义本来面目的或奇或正或杂或纯产生推动作用;作者的心灵之音沿着“怎么写”的方向运行,这对文学作品意义传达方式的或新或腐或雅或俗产生规范作用。因此,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程度受到作者心灵之音的“为什么写”约束,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角度受到作者心灵之音的“写什么”指引,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方式受到作者心灵之音的“怎么写”控制。
追问作者心灵之音的“为什么写”,可以揭示出文学作品诉说着怎样的意义和掩饰了多少不能表白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变得意蕴深刻而又丰富多彩;追问作者心灵之音的“写什么”,可以推断文学作品展示出怎样的意义形态和意义倾向,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变得细腻逼真而又生动感人;追问作者心灵之音的“怎么写”,可以判定文学作品运用了怎样的意义排列和意义组合,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变得富有弹性而又充满张力。
所以,奏响作者的心灵之音是阐释文学作品意义的必不可少的“一重奏”,其目的是领悟作者的人心和作品的文心。领悟作者的人心,可以发现作者不得不言的原因,可以发现作者不得不如此言的结果;领悟作品的文心,可以发现作品如此言说所产生的奥妙,可以发现作品如此言说所形成的文学作品意义的开放性、丰富性和独特性。所以,领悟作者人心的价值可以烛照出作者本人的人格操守和精神气质,领悟作品文心的价值可以体察到作品意义的丰满与厚重。奏响作者的心灵之音,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文学作品语言文字背后的变化万千的意义世界。
“二重奏”:奏响作品的召唤之音
文学作品变幻不定的意蕴之美形成召唤之音,把读者的审美欲望吸引。文学作品的意义寄身隐形于细腻具体的生活画面,这生活画面催生了读者的心理图像,读者凭借心理图像不仅可以重新回味生活质料的硬度与厚度,而且还可以发掘潜伏在文学作品之中的复杂意蕴。文学作品召唤读者的方式是融合意蕴、感情和观念于文学形象之内,读者越是对文学形象感兴趣,就越能体味到其掩盖意蕴、感情和观念的方式的巧妙。
文学作品的召唤之音借助文学形象的“陌生化”来实现,因为这种“陌生化”延长了读者审美的时间和空间。读者面对艺术形象“陌生化”的召唤,首先寻找艺术形象特征鲜明的“个象”,以此建构作品意义的本真个性;其次寻找艺术形象栩栩如生的“具象”,以此建构作品意义的复杂多样;再次寻找艺术形象新颖别致的“独象”,以此判断作品意义是否价值独到。寻找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个象”,可以形成纷繁复杂的意义联想和意义创造;寻找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具象”,可以形成纤细入微的意义联想和意义创造;寻找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独象”,可以形成独具慧眼的意义联想和意义创造。
奏响作品的召唤之音需要师生合力对文学作品进行“两度还原”。第一度还原是化抽象为形象,从抽象冰冷的语言文学中读出隐藏在文学作品之中的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还原的结果是师生拥有了对生活的细腻触摸。第二度还原是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中读出潜伏在文学作品之中的复杂的意蕴、感情和观念,还原的结果是获得对生活本质的根本认识。奏响作品的召唤之音不仅可以让师生感性渗透文学作品所呈现的生活本色,而且还可以让师生理性判断文学作品所寄寓的生活本质。虽然这生活本色会因为人的感觉不同而具有多变性,虽然生活本质会因为人的理解不同而具有适度的扭曲变形,但这并不妨碍文学作品的意义在师生心目中产生巨大的召唤之音。
“三重奏”:奏响读者的共鸣之音
读者面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召唤之音,必然用积极心态向着意义之大门追问,只有如此才能在内心深处奏响共鸣之音。读者的共鸣之音产生于对文学作品意义的两重追问,第一重追问指向文学作品意义的自身,读者试图从文学作品中读出是谁的意义和怎样形态的意义。如果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作者使用“自言体”而产生的自我思想感情的离合悲欢、荣辱毁誉,那么读者从中往往能够读出作者本人思想感情的痕迹,尤其是能够读出读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变化运动的轨迹。第二重追问指向读者自己,读者试图从文学作品中读出符合自己个性的意义,作品描述的命运变化和人生变迁都已经深深打上读者自己思想感情的印迹,读者此时不仅仅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而且还在进行创作改写文学作品的意义。
读者的共鸣之音所产生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已经不是本初原先的意义,或者读者增添了文学作品的意义,由于时代价值观念的注入而使文学作品的意义带有当下思想观念的印迹,此时此刻的文学作品的意义穿越时空驻足停留在读者心中。或者读者删减了文学作品的意义,由于不同时代价值观念的侵袭而使文学作品的意义带有负面思想观念的烙印,此时此刻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正是从删减浓缩中辐射在读者心中。无论是增添文学作品的意义,还是删减文学作品的意义,读者都会用发自思想灵魂的共鸣之音来进行第二度的文学作品意义的创作。
奏响读者的共鸣之音要求师生从“入情”上升到“移情”,师生在“入情”之际能够读懂作者的复杂心意,能够同作者一道承受思想感情的痛苦、磨难和辛酸。师生在“移情”之际能够把作者的复杂心意转移给社会或转移给自己,能够同作者一起审视拷问这种思想感情对芸芸众生的影响和折射。因此,“入情”之际要求师生面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保持适度的感动;“移情”之际要求师生面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保持适当的冷静。正是这感动和冷静的缠绕聚结,读者的共鸣之音才久久响彻而不会衰减。
“四重奏”:奏响人生的启迪之音
读万卷好书犹如走万里好路。文学作品意义的余音不断源于其提供了人生的诸多借鉴。作者之所以安排这样状态的意义是基于他对人生的深谋远虑,也是基于他对人生的理想设计。所以,作品的意义必须曲折温婉地传达出人生的启迪之音,必须折射暗示出善意真诚的人生劝勉之意。
作者将人生的启迪之音投射到艺术形象的精巧设计上,读者从丰满厚实的艺术形象中发现人生前进的方向。艺术形象的命运遭遇和生存状况,与其说归究于社会不如说归因于艺术形象自己,正是艺术形象自身缺陷的个性和偏狭的观念把自己推向命运前途的窄门。这样的窄门设计对读者而言是一种绝妙的人生启迪,正是人生启迪之音常在导致读者的人生始终保持着亮色。
作者还可以将人生的启迪之音投射到对艺术形象的感情态度上,读者从艺术形象的批判反思中发现人生的理想彼岸。作者笔下艺术形象的浑圆立体烛照出人性的善良和丑陋,读者从人性的善良和丑陋中发现多种多样的生存方式,这些生存方式的真正价值是给读者提供了多种生存的可能性,借助生存方式的光芒的指引让读者发现理想的精神家园的位置。
奏响人生的启迪之音要求师生把自己的人生状况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的生存状况对照,通过对照和比较完成对这两种人生状况的评价,通过质疑和反思完成对这两种人生状况的预测,通过批判和否定完成对这两种人生状况的重新设计。奏响人生的启迪之音不仅仅是将目光投向过去,而且应该将目光照向现在,甚至还应该将目光瞄向未来。简言之,奏响人生的启迪之音其实是对师生的人生的全程陪护。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是作者的心灵之音、作品的召唤之音、读者的共鸣之音和人生的启迪之音共同上演的“四重奏”。奏响作者的心灵之音有助于发现文学作品变化万千的意义世界,奏响作品的召唤之音有助于发现文学作品意义深处的生活本色和生活本质,奏响读者的共鸣之音有助于正确审视文学作品的意义内涵,奏响人生的启迪之音有助于师生正确把握人生方向。正是由于这“四重奏”的存在,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才会变得多姿多彩而又逸趣横生。
[作者通联: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