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低碳社会的脚步
2008-06-14王玉玺丛萍
王玉玺 丛 萍
2月21日,在摩纳哥开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十届特别理事会暨全球环境部长级论坛上,冰岛环境部长Thorunn sveinbjarnardottir说:“未来几十年中,气候变化将会对人类造成十分可怕的后果。不过,我们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并把它看成是一种用更好的方法、更清洁的方式进行的工作。”这番话也可以看做是对本次论坛精神的呼应,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世界已经在行动了,多方面的努力都在朝向同一个目标:实现全球性的低碳社会。
“你碳中和了吗?”
本次论坛第十次会议的主题是“在全球变暖时,你是否让自己碳中和了?”简单地讲,碳中和(carbon neutral)就是对个人排出的二氧化碳进行“碳抵消”,不但包括呼吸所排出的二氧化碳,而且也包括日常生活中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比如使用汽车。碳中和是一种理念,而碳抵消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植树造林就是一种很好的碳抵消行为。“碳中和”彰显了政府,尤其是企业和个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是人类对自己的消耗负责的行为,“碳中和”的背后写着:我关心地球。
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认为是近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会议,在这次会议取得的众多成就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巴厘岛路线图”,还有会议“碳中和”标杆。经过测算,参会人员乘坐的飞机、消耗的能量会造成约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印尼政府因此承诺通过植树造林等来抵消这些排放,植树造林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预计能吸收二氧化碳90万吨。这是近年来国际会议流行的“碳中和”运动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会议组织者为此给会议定下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北京奥组委也邀请了非政府组织——保护国际,对2008年奥运会的“碳足迹”进行计算,以制定一个方案,至少抵消由于举办奥运会而在中国产生的所有碳排放。毕竟,以争取人类进步为目的的会议,不能以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代价。
2006年,“碳中和”当选为《新牛津美语词典》年度热门词汇,人们在考虑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想到“碳中和”。当麦当娜和她的朋友为吸引人们关注气候变化紧锣密鼓地筹备Live Earth演唱会时,他们不环保的摇滚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排放二氧化碳的还不只是世界巡演、庞大的“粉丝”军团和能耗巨大的灯光效果,复杂的音乐录制过程本身就吞噬了大量的能源。因此,伦敦的音乐工作室Premises Studio的环保录音棚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包括尼娜·西蒙(Nina Simone)、剪刀女郎乐团(The Scissor Sisters)和水星音乐奖得主The Klaxons乐队在内的众多歌坛大腕的青睐。这个录音棚在实现能源自给基础上,保持了一如继往的高品质音质。Premises Studio的总经理朱丽叶-克雷克说:“如果让艺术家在我们与其他录音棚之间作出选择的话,他们一定会选择我们。我们的音乐品质不输给任何人,而且我们会使他们拥有全新的环保形象。”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拍摄《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算了“碳中和”成本,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进行了“碳中和”的电影。
“碳中和”已经不仅仅是联合国关心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明星树立自身形象的工具,自上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碳中和”的概念越来越大众化,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进行自己的“碳中和”。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经营“碳中和”项目的公司,越来越多的人现在有机会计算自己的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显然,“碳中和”是人们对地球变暖的现实进行反思后的自省、自律,是“地球村”居民觉醒后的积极行动,一种“无碳”的生活方式不但更环保,也更具时代感。
气候问题需要全世界协作解决,也使全世界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2月21日,在全球环境部长级论坛第十次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和联合国环境管理小组共同启动了环境中和网络,这个网站旨在联合承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小型发展中国家、地方当局和企业,以实现国家经济、社区和企业二氧化碳零排放,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信息交流网络,向社会各阶层开放。首先加入这个网络的有4个国家、4个城市和5家企业,我国的山东省日照市也是成员之一。在启动仪式上,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阿齐姆施泰纳先生表示:“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求驱使下,以及可以帮助向低碳社会转型的大量经济发展机会下,采取气候中和行动的时机已经十分成熟”,“气候中和网络可以通过在国家和地方一级采取那些已通过证实的行动,帮助各国树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如果全世界联合起来的话,(碳中和)的目标一定会成为现实”。
“碳中和”是一个个体实践层面上的指针,在社会层面上,我们的目标则是建立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到底有多远
2006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曾被普遍认为对启动“后《京都议定书》”谈判具有重要意义,但却在会议正式开始前被另一份更具爆炸性的报告抢走了风头。会议正式开始前一周,10月30日,英国政府正式发布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 Stem)主持完成的评估报告。这份名为《从经济角度看气候变化》的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图景:“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能及时采取行动,那么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世界性大战以及20世纪前半叶曾经出现过的经济大萧条。届时,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都有可能灰飞烟灭”。这是对“褐色经济”提出的第一个严重警告,低碳社会进入人们的视野。
次年,《斯特恩报告》的诞生地英国为在全社会树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会标准,决定兴建第一个全部采用绿色生态技术的“碳中和”生态村,作为在全国推广的样板。这个位于布里斯托尔郊区的住宅区计划于2010年前建成,建成后将有150套新一代的节能型住宅,这些住宅将采用一系列的先进绿色技术,每年能为一户四口之家节约600英镑的能耗开支。通过这个样板村,英国政府将对因生态环保技术造成的房价增加进行评估。根据英国政府2007年3月出台的规定,目前所有新建房子中的1/3都要逐渐减少其碳足迹,自2016年起,所有的新建住宅必须达到“碳中和”的标准。
向低碳社会迈进的不只是英国,整个欧洲都已经行动起来。2007年1月31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一项新的立法动议,要求修订欧盟现行的《燃料质量指令》,为用于生产和运输的燃料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以有效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使空气质量达到欧盟2005年制定的《空气污染主题战略》设定的标
准,加快向“低碳经济”型社会迈进的步伐。
在《斯特恩报告》中,中国亦被反复提及。斯特恩既肯定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绩,又不断申明: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困难。根据最近耶鲁大学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发布的《2008年世界环境绩效指数报告》,中国的环境绩效指数从2006年的第94名下降到第105名,这表明:尽管环境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但是总量依然在逐年累积,危害也在逐年显现。
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这将是一个不争的趋势。中国政府自2003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的“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20%作为约束指标,若此目标能够实现,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左右。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的。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含义不是要求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做这样的要求),而是要全力地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使中国的产业与技术,在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竞争中能占据一席之地。
在2008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全球经济发展中这样的新排名模式必须让我们警醒,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或许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全球挑战。在3月4日的讨论中,吴晓青建议,为避免我国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尽快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的研究工作。在吴晓青看来,首先要制定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我国早日加入世界低碳经济转型国家行列。
斯特恩在报告中反复重申:没有全球性的减排行动,应对稳定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储存量的目标不可能实现。中国已经是,也应该继续成为这一行动的积极参与者。正如阿齐姆·施泰纳所说,既然人类可以说登上月球,潜水艇可以进入北极,肝脏和心脏手术可以十分成功,基因组的奥秘可以得到破译,毫微级计算机可以研发出来,那么人们的智慧足以实现向低碳社会转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