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权的未来

2008-06-14

资治文摘 2008年6期
关键词:海权封锁国家

佚 名

中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权国家,但是,正如另一个伟大的陆权国家的缔造者彼得大帝所说:“任何君王,如果只有陆军,他就是一个独臂的君王;只有陆海齐备,他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君主。”

中国的文明起于内陆而非海边,这既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我们因此衍生出灿烂繁荣的大帝国式的文明,不幸的是这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中国的海权不闻不问,一直到了近代才知道敌人从海上也能过来。就是因为在海权观念上的淡薄,没能跟上近代军事技术革命的步伐,中国在近代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差点让西方列强把我们给肢解了。

海权兴,国家兴

西方海权理论的创始人当推美国人阿尔弗雷德·马汉,其在3本经典著作中详细阐明了海权对于一个希图强盛的国家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得海权者得天下”。而英美两国正是海权理论精髓的受益者,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上力量赢得了两个世纪“日不落帝国”的辉煌。而美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军强国,进而掌握整个世界的霸权。

冷战结束后,人类的发展进入全球化和多极化时代。全球化的源头是英国,而多极化的始作俑者是法国,确切地说,是拿破仑·波拿巴,他是试图向以英国资本为中心的世界秩序挑战的第一人,但他失败了,他败在没有海权,他在海上打不过纳尔逊的舰队。失败的缘由当然是因为拿破仑的观念保守,拒绝了海上的军事技术革命。他试图通过以整个欧洲的大陆封锁来困死英国。但历史早已证明,没有海权的陆上国家对以海上力量为生存根本的海洋国家搞封锁永远不可能封得住。一百多年后,德国人重蹈了拿破仑的覆辙。

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海权的国家往往是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换言之,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海权已日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命脉。如果新航线的开辟与地中海传统强国威尼斯与热那亚的衰落以及大西洋国家的崛起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西班牙和荷兰。前者和英国是最早认识到海权重要性的国家,但自从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格兰失败以后,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就完了,继而被英国取而代之。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商船队而不是武装舰队,因此同样逃不过沉沦的命运。历史总是告诉我们无情而又正确的事实。

海权关键在海军

中国在近代史上的悲惨命运,并未使我们深刻反省其深层原因。虽然我们的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那是因为日本在海上动了美国。在中国大陆,日本基本掌握了制陆权;但自从中途岛一役美国人打沉了日本的4艘航母开始,日本就逐渐丧失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权。海权一丢,日本人就完了。

有人说近代我们挨打是因为国力不强。事实上,即使在道光年间,中国的GNP在世界上仍位于首位,50年后的1890年中国GNP是日本的5.28倍,但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还是战败。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还是要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中国现在已日益离不开世界。50年前我们搞自力更生还可以,但是现在不行。2007年4月,国家统计局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外贸依存度升至63.86%,已对发展构成威胁;商务部2008年1月7日预计,中国2007年原油产量为1.87亿吨,同比增长1.7%;原油进口保持了12.4%的高速增长,共进口1.63亿吨,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以此数据计算,我国石油依存度已近50%,接近警戒线。但我们对海外石油进口线的保护几乎无能为力,仅这一点就足以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致命威胁。生产发展不仅仅是生产本身的问题,还有资源与消耗的问题。中国走到现在才发现资源内耗型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改变发展模式,二就是参与世界资源分配。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有一定的海权,我们可以不像美国那样搞全球霸权,但保障国家发展命脉的能力一定要有。

利益在哪里,安全就在哪里

中国的安全观念正面临着挑战,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注重陆上的利益。打赢现代战争已经不能指望过去诱敌深入搞人民战争的那一套,过去我们一贫如洗的时候可以诱敌深入,现在整个东部地区已接近现代化水平,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了,这时候你再诱敌深入,就算把敌人赶出去,东部也打烂了,作为国家存在的核心能力即经济再生能力也没有了。而且不仅仅是对中国日益庞大的海外利益来说,就算是为了保障海外侨民的人身安全,都需要中国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海权建设要有战略眼光

对于中国来说,有两个理由需要我们拥有强大的海权,一是安全,一是利益。这里的安全是狭义的安全,特指我国本土及周边安全情况。应该说,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加强了。这种封锁不仅仅指地缘政治上的封锁,就像一战中英国本土的舰队对德国公海舰队搞封锁不必特意跑到赫尔戈兰湾去封锁一样,从北英格兰斯卡帕湾出发,搞远程封锁照样封得住。德国当时的处境与现今的我国如出一辙,空有漫长的海岸线,却没有能够在大洋上形成有效威慑的海上力量。

而据香港《文汇报》披露,今天,我国占陆地面积1/3的“海洋国土”安全仍正受到多方面威胁:150余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域面临被瓜分危险;40多座岛礁目前已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富饶的海洋资源也被不断攫取。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强大的海权为后盾。

再说利益,这里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一下,那就是成本产出问题。其实这个账在国防战略上是没法算的,把市场体制引入到国防战略发展中来国家就完了。衡量国防投入产出效益的标准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国家是否需要,而不是看预算是否承受得起。60年代我国搞原子弹,总比我国现在造航母困难得多吧。但我们还是搞出来了,其市场效益就是近40年的和平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这是多大的市场效益!这个账怎么算?国防战略产业根本不是用数学曲线能描绘出来的。

而要建立一支具有有效战略威慑能力的武装力量,代价自然不会低。按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当然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但毛泽东当年就说过:“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当年中国从前苏联引进导弹艇,就为了这不过区区数十吨的小艇能够国产化,大到雷达、导弹,小到阀门上的一张防水纸,都必须建立一个研究机构,设立一整套生产部门,表面上看似增大了成本,但实际结果就是为我国当时一穷二白的造船工业奠定了基础。当年“运十”项目因为“预算超支”下马,后果就是中国现在花10倍的价钱买波音和空客的大型喷气式客机。

上世纪90年代迄今,国际斗争留给中国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今后不管经济发展的任务如何繁重,都必须把国防战略产业的发展放在首位,中国的国防技术升级链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中断。

国防是世界上唯一不能进入市场并由短期利润主导的产业,它得按国家意志有计划地发展。诚然,拥有海权的代价是昂贵的,就连19世纪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的德国在发展海军时也暗自庆幸自己遇上了铁甲舰时代,而不必“砍光整个巴伐利亚的森林来建造伟大的三层炮甲板风帆战列舰”。但这不能成为阻碍中国拥有现代化海军的理由。

中国未来的定位是中等发达国家,但仅靠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参与世界资源分配。在中国经济、安全利益已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必追求美国那样的海上霸权,但中国应该也必须为自己的未来点一盏海权明灯。

(摘自搜狐社区,因作者不详,暂用佚名发表)

猜你喜欢

海权封锁国家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新海权时代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
成语猜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