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
2008-06-06何传跃
何传跃
先看《孔雀东南飞》中的几个句子: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④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
⑤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
上述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你能在语境中做出恰当解释吗?
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中,有一题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译成现代汉语,结果闹出译为“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原因在于对偏义复词缺乏了解,没有看出“开合”在这里是一个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古汉语中的常见词语,准确识别并理解有益于我们对文言文的解读。如果把偏义复词的两个词素的意义都译出来,句子就会出现语意矛盾,从事理上也说不过去。那么,何谓偏义复词呢?偏义复词是指古汉语中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作为陪衬。上述①句中的“公姥”偏义在“姥”,“公”是衬字。②句中的“作息”偏义在“作”,“息”是衬字。③句中的“父兄”偏义在“兄”,“父”是衬字。④句中的“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兄弟”偏义在“兄”,“弟”是衬字。⑤句中的“牛马”偏义在“马”,“牛”是衬字。再看下面几个句子,句中加点的词语也是偏义复词:
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⑦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⑧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⑨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⑥句中的“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⑦句中的“出入”偏义在“入”,“出”是衬字;⑧句中的“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⑨句中的“浅深”偏义在“深”,“浅”是衬字。
从上述句子来看,偏义复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上,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是相关、相近或相对、相反的,且意义相反相对的为多;二是意义上,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作为陪衬语素的意义并未消失,只不过在该句中不能再作解释。
偏义复词的识别和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偏义复词与一般同义(近义)词连用的区别。
要将偏义复词与一般的同义(近义)词连用区别开来,以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恐”、“惧”都是害怕的意思,这里是同义词连用,可以看作一个词。
(二)注意偏义复词的释义。
判断偏义复词应当依据语境,构成复合词后,其义偏向哪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也就是说要“随文释义”。如:“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该句“出入”偏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该句“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三)注意偏义复词的临时性。
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因此,对于偏义复词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来识别,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是偏义复词,而换一个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是偏义复词。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孔雀东南飞》)这句中的“兄弟”是偏义复词,从文中内容知道,逼迫刘兰芝的是她的哥哥。而“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庄暴见孟子》)一句中的“兄弟”就不是偏义复词。
[作者单位:山东阳谷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