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气象——诗歌唐朝

2008-06-04莫砺锋

走近科学 2008年6期
关键词:歌女进士强盗

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是诗。

唐诗,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中的一座高峰。

莫砺锋,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

中国古典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是诗。

中国古典诗歌史非常长,从《诗经》、《楚辞》直到元、明、清的这部诗歌史中,什么阶段的诗最好呢?

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最好(图1)。

(1) 盛唐成就了诗歌史上的鼎盛时期

宋代诗人对唐诗有非常高的评价,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就是杜甫,意思是说世界上典雅优美的好诗句都被杜甫给写完了。王安石又说:“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乐天就是白居易,通俗的好诗句则被白居易写光了。这就是大诗人王安石对唐诗的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太了不起了。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举一个例子。

北宋初年有个诗人叫王禹,王禹有一年被贬官,从首都开封贬到偏僻的陕西商州做副使。副使是个闲官,他当然心情不太好。于是,就在家中的小院子种了一株桃树和一株杏树,借以消愁。春天,桃李花开,可他在一个早上起来一看,昨夜大风把树枝刮断了。好在连着皮的断枝上依然繁花怒放,还有一只鸟站在上面。王禹就写了一首诗:“两株桃杏映篱斜”,有一棵桃树、一棵杏树在篱笆旁边斜斜地长着,“妆点商州副使家”,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家里本来很寒碜,但有了这桃树、杏树妆点,才有了一丝春光。“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树枝花”。但为什么春风不容我,故意把花枝吹折成这个样子呢?

应该说这是一首不错的诗,他写的景比较难得,诗的构思也不错,他不是说春风无意吹断花枝,而是说春风欺负他,故意吹断了花枝。

几天以后,王禹的儿子王嘉说:父亲大人,你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的诗里偷来的。

王禹听了很吃惊,我并没有抄他人的诗,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看到这个场景有感而发的啊!

他儿子拿出杜甫的一首诗给他看,果然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过一首诗,叫《绝句漫兴》,杜诗说:“手种桃李非无主”,我家里的桃、李是我亲手种的,并非无主之花。 “野老墙低还是家”,野老就是老百姓,我一个老百姓,家的围墙虽然很低矮,但别人不要随意来侵犯我。可是,“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树枝花”。春风欺负我,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我树上的花枝吹折了 (图2)。

(2)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题材、内容、句子都非常接近

王禹看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为什么呢?他说,我的诗写得跟杜甫的差不多了。这个例子恰好印证了王安石前面所发的感慨。

唐朝的伟大诗人不仅是一个杜甫和一个白居易,还有李白、王维、李商隐等,他们写出那么多的好诗,把他们生活中所看到的景象,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了,而且都写得非常好。

到了现代,鲁迅先生也说过类似意思的话,鲁迅在给朋友杨霁云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又说,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你就大可不必再写诗。闻一多也说过,人家都说唐诗,我要倒过来说,叫诗唐。什么叫诗唐?就是诗的唐朝,唐朝的一个时代特点就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唐诗的评价都很一致: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

那么,诗歌为什么在唐朝如此空前繁荣呢?

概括地说,唐朝全社会重视诗歌,喜欢诗歌,崇尚诗歌。在唐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诗人,人们最崇尚、最尊敬的是诗人,而不是帝王将相。

唐朝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虽然在后来受到很多批评,但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人非常高明的一种政治设计,所以当欧洲人最早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非常惊讶。唐代的科举名目繁多,最主要的一类叫明经,还有一类就是进士。民间和朝廷最重视的是进士。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话,叫作“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一个人考明经,考到30岁终于考上了。有人就会说:哎呀,这个人没出息,考到30岁,这么老了才考上。所以叫作“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一个人考进士,考到50岁终于考上了,人们就会说:这个人了不起,才50岁就考上进士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进士难考,人才都往进士里面挤。

唐朝考进士考什么呢?主要是考诗赋。关键是看考生的诗写得怎么样。可想而知,当时的读书人一定非常努力学习写诗,这对于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就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还有跟进士考试有关的一种社会风气。唐朝有一个名词叫作“行卷”。“卷”就是古人写的作品。古人的书是把纸卷起来,中间用一个带子系上,叫作“卷”。我们现在说的几卷几卷,就是从这里来的。

什么叫“行卷”?就是送这个卷。唐朝的进士考试跟宋以后一张试卷定终身不一样,唐朝的试卷上就写明张三、李四,是谁的试卷一看都知道。它还有一个习惯,一个考生能不能考上,跟他的诗名,或者有没有有名望的人,比如宰相、公主等的推荐,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样一来,考生平时要“行卷”,把自己的作品卷好送去请那些有地位的人帮着推荐。传说王维考进士以前,先到一个公主家里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公主一听他琵琶弹得好,诗又写得好,马上向考官推荐,结果就录取了。所以,“行卷”之风对诗歌写作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图3)。

(3)诗人借“行卷”获取功名;诗歌借“行卷” 之风得到发展;著名诗人王维无疑也沾了“行卷”之光

唐朝的帝王将相非常喜欢诗歌,宫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据记载,有一年,唐中宗举行诗歌大奖赛,在长安昆明池前面搭一个彩楼,皇帝、皇后和评委在彩楼上面,参赛的百官在彩楼下面。参赛者每人写一首诗交上去,过了一会儿就评好了。凡是被淘汰的诗都被从彩楼上扔下,诗卷像雪片一样飘着。

到后来还有两个人的作品没有被扔下来,一个叫沈期,一个叫宋之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入比赛的最后一轮了。又过了一会儿,一张诗卷扔下来了,一看是沈期的。这说明宋之问得了第一名,最后总评委上官婉儿宣布评奖结果并点评。上官婉儿说:沈期和的宋之问两首诗,前面部分写得水平不分上下,但高低在于诗的结尾。沈期这样写:“微臣衰朽质,羞睹路豫章材”。沈期结尾这两句,句子完了,意思也完了,没有余味。诗歌应该讲究余味无穷。而宋之问则这样写:“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结尾诗句完了,但意思没有结束,还有余味,所以宋之问的诗水平更高。

还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到洛阳,在龙门举行诗歌大奖赛,由武则天亲自评判。武则天性急,参赛的诗歌还没有全部交上来,她就开始看卷。有个叫东方虬的诗写得非常出色,武则天一看大喜,马上赏给他一领锦袍。东方虬当即把锦袍披在身上,非常荣耀。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宋之问的作品交上去,武则天一看,哎呀,这首诗写得更好。于是,武则天就下令东方虬脱下锦袍,交给宋之问。这说明,帝王将相相当重视诗歌,这对于诗歌创作起到非常有力的激励引导作用(图4)。

(4)朝庭摆擂台赛诗总是热闹非凡

上层的帝王将相如此,社会的中下层,特别是民间情况又是如何呢?

有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

旗亭,就是酒亭.因为古代的酒店外面挂一面旗子做招牌,上面写某某酒家。画壁,就是在墙壁上画记号。

盛唐有三个有名的诗人,他们是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有一天,这3人在长安相遇,一起到旗亭喝酒。诗人在一起当然说诗了,所以他们谈论诗歌很是愉快。一会儿,一群歌女带着乐器走进旗亭,在一个角落坐下来准备唱歌。

唐代的歌女所唱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呢?就是诗,主要是绝句。这三个诗人说,我们平时都以为自己的诗写得不错,互不服气。今天正好来了一群歌女,待会儿看一看她们唱谁的诗多,就说明谁的诗歌最有名,最流行。

第一个歌女站起来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谁的诗啊?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一听非常高兴,就伸手在背后的墙壁上划一道记号,说已经唱我的一首绝句了。过一会儿,第二个歌女又站起来唱一首五言诗:“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似子云居”。这首诗是高适的。实际上,这是高适一首五言诗中的头4句,这首诗有20多句,这开头的4句可以独立成篇用来歌唱。高适一听也很高兴,也在墙壁上划一道记号,说有我的一首绝句了。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歌女站起来也唱了一首七言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又是一首王昌龄的诗,叫《长信秋词》。王昌龄就更加得意了,又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记号。

王昌龄跟高适都朝着王之涣笑,因为王之涣还没有一首呢。王之涣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这3个歌女都是长得不漂亮的,所以她们唱的是下里巴人的诗。那个最美丽的歌女还没有唱呢,待会儿她唱的要不是我的诗,我就甘拜下风。

一会儿,第四个,也就是王之涣说长得最美的歌女站起来唱了,她开口一唱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谁的诗?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图5)。

(5)王之涣《凉州词》诗意境图

王之涣很高兴,说你们两个这下服我了吧?三个人高兴得哈哈大笑。

那些歌女一听见连忙跑过来问:三位先生高兴什么啊?他们说,你们刚才唱的诗都是我们三个人写的。那些歌女说,哎呀,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原来“神仙”就在这里。赶紧邀请三位诗人过去一起喝酒,相聚很是愉快。

这说明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最受人民群众普遍欣赏的作品就是诗。一个人的诗写得好,名声就大,就会受大家的喜爱。

白居易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通俗的诗人,他的诗雅俗共赏,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传说连不识字的老太太听了都懂。所以,白居易的诗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图6)。

(6)白居易画像

有一年,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官到江西江州(今九江),他就是到了江州以后才写出了著名的《琵琶行》。他给一个叫元稹的好朋友写信说:我这次从长安贬到江州,一路上走了三四千里,路过很多小旅店,小学校和一些寺庙,还坐了船,在这些建筑和船上面,到处都看到题着我的诗。一路上碰到的人,不管男女老少,有体力劳动者,有出家人,他们往往能背诵我的诗。说明我的诗被很多人接受,被大家喜欢,我很高兴。

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个最崇拜白居易诗的人,这个最热衷的读者喜欢白居易的诗到什么程度呢?这个人姓葛,他纹身,但不是刺花却是刺字。他在身上刺了30多首白居易的诗,前胸、后背、手臂、大腿全刺满了。他还非常熟悉,要是有人问他哪一句诗刺在哪里?他可以准确地说出在身上的位置。所以他就光着上身走来走去,让别人都看到他身上白居易的诗,成为一个流动性的白居易诗板。可见当时社会对诗歌,对诗人的崇尚到了什么程度。

同样是在中唐,还有一件更加有趣的故事。

李涉,是中唐一个相当有名的诗人。有一次,李涉旅行路过井栏沙(今安徽省安庆市皖口镇),井栏沙是当时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庄,他把在这里的经历写了一首诗:“暮雨潇潇江上村”,黄昏时下着细雨,走到江边的一个村庄,这个地方本来就很荒凉,下着细雨的黄昏更加没有人了。 “绿林豪客夜知闻”,突然来一个人挡住他的去路。是什么人呢?是一个强盗。

原来这首诗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李涉带了一个书童,路过那里正想投宿,突然被一个强盗拦住去路,要他们留下买路钱!李涉的书童说,这位是李涉先生。强盗一听,李涉不就是大诗人吗?久闻大名啊!强盗就说,既然你是李涉,我知道你是有名的诗人,你也不要给我买路钱了,你写一首诗送给我吧。于是,李涉就写了上面这首诗。

后面的第三第四两句是:“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就是说他年我也不用隐姓埋名了,因为走来走去碰到的人有一半都认识你。当然还有一种解释,说到了将来,你也不用隐姓藏名,不要怕人家知道你当强盗,因为现在世界上强盗多得很。

李涉把写好的这首诗送给强盗,这个强盗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不但没有抢东西,相反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唐代社会上上下下都崇尚诗歌,喜欢诗歌,尊敬诗人。这个风气已经到了强盗这个层次。

所以,我们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唐代社会从上到下都崇尚诗歌。在这样一种风气下,很多人都来写诗,都把自己的才华用在诗歌写作上,这样一来,唐诗要不好也难,它一定会好。

猜你喜欢

歌女进士强盗
稼轩词与宋代家庭歌女的书写
上海老歌中“歌女”形象矮化的原因分析
四进士(上)
三个强盗
我问你答
论晏几道的恋情词
苻融辨盗
进士桥
巧改对联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