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一条白族汉子的凝视
2008-06-03一苇
一 苇
现在,段甲成的散文诗歌集《童年》就摆在我的案头,我已经读过两遍了。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具有浓郁的白族文化气息而又富有现代人文关怀的作品。这是一条地道的白族汉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回望这块曾经给他以乳液滋养的土地。对于家乡、对于民族、对于文化、对于历史,对于人生,他用忧郁深情的笔触和睿智的思索向我展示了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浓郁的民族情结贯穿于文集的始终。该书作者段甲成生于大理洱海边的白族村庄仁里邑,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他毕业于云南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系,并获史学学位。也许由于专业的缘由,他对历史、对民族、对家乡有一种浓郁的情感,这一点在他的几篇充满思辨色彩的散文中体现得很充分。在《对一个白族村庄的凝视》中,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凝视这个曾经滋养他成长的村庄,这个村庄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白族村庄。这个村庄背靠巍峨高耸的苍山、面对一碧万顷的洱海,这里有大青树、有三方一照壁的白族民居,有本主庙,有古老的巷道和水井,有碧绿的田野,有虔诚的白族老斋奶,有作者童年的梦。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这个村庄也充满了忧患。这个村庄现在已成了老人和孩子的留守地:“短暂的喧嚣之后,他们就迅速地散去。只留老人和孩子守望一座座宽大无比、富丽堂皇的宅院。”作者发出疑问:“贫穷和落后固然不能让人幸福,金钱和富贵就能换来幸福吗?一个恬静的梦都不能承载的乡村,能让一个游子的心从容地停泊?”在很多人高喊着口号向城市进军时,“唱白家民歌、弹大本曲、奏洞经古乐、喝三道茶已彻底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精神慰藉。在年轻人看来,这种老掉牙的‘穷欢乐与一个贫穷和落后的时代有关,与他们花样翻新的手机铃声相比,简直就像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枚枚尘埃,理应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前进时代的悠闲,就像令人鄙弃的懒人行径,为世人所不耻。一颗从容淡定的心。一个简单朴素的梦,像是故纸堆里的爱情,与现实相去太远。”由此,作者发出了感慨:“一个村庄,只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村庄,多好!一个故乡,永远成为灵魂皈依的地方,多好!”
这部书里颇有分量的散文理当是《童年》,这篇散文分为“天地人”、“母亲的葬礼”、“姑姑”、“祖屋”、“耕读传家”、“牛圈”、“乡村巷陌”、“生蛊的女人”、“大青树下”、“故事”、“堂姐的婚礼”、“采梅路上”、“外婆的寿诞”、“广场电影”、“洱海边”、“表哥建房”、“稻花飘香”、“节日”、“祭祖”、“童年的风筝”等二十个小节。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童年体验无疑是人生体验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当有人问海明威成为著名作家的必备条件时,他干脆说:“不幸的童年!”在这篇长文中。作者向我们坦呈了童年心路历程的同时。将苍山洱海之间白族的民风民俗作了细致入微的勾画。由此,一幅大理白族的民俗风情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开。对于作者而言,这是童年成长经历的回望。是人生中一段永铭心间的经历;对于读者而言,这是白族乡间的生活纪实,如同一张老照片般弥足珍贵。
文化哲思是本书的另一个特色。使得这部诗文集有着耐人寻味的厚度和历史深度。这一点在他的名为《文化遐思》的一组散文中尤为突出。在《怀念大理文学史上的春天》中,作者认为,以李元阳、杨黼、杨士云三位白族文化史上的巨人为代表的明代大理文学不仅可以堪称是大理文学史上的春天,也可说是云南文学史上的春天。这种说法颇为大胆。当然,一系列的实例也证明了这种说法决不是主观臆断。在《城市忧伤》中,作者直言不讳地说了自己的观点:“当这些复建的古迹以类似于真实的状态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它是否会挽回所有古城居民对逝去岁月和历史的记忆呢?改造过的古城还会是原来的古城吗?坦白地说,这种用还原古迹挽回对过去历史的理性思考的方式正暴露了现代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淡漠……一座现代城市因为远离自然而忧伤,一座古城因失落的文明而忧伤。”此外,作者对文化与导游,对大理旅游文化的思考,都表明了直面现实,用文化干预社会、干预生活的良知。作为一个生于大理、长于大理的白族人,理当为本地区、本民族的发展有深刻的思考,并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点段甲成做到了。同时,作者还把自己的笔触伸向了过去和现在的大理文化人,用纪实的方法去抒写他们,如清代的喜洲名士杨绍霆,如默默无闻的白族民间艺人杨宗礼,如全国第一所白文学校的教师张亚。诚如文中所言:“他们的名字很少被人提起,然而,他们却撑起了民族文化的脊梁。”在这里,我欣喜地看到,段甲成的创作已经走出了“自我”,将视角伸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已经站在时代、民族的高度来思考问题。
深挚的情感浸透了字里行间,让本书充溢着一种忧伤。读着作者深沉而忧伤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一名乐手在深夜无人的大街上吹奏萨克斯。这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在《兄弟》一文中,面对着从老家来城里谋生的哥哥。身为“国家干部”的弟弟却无能为力,不能给他以多少帮助:“二十年前,童稚的哥哥像保护一只幼小的鸟儿一样保护着我。二十年后。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我,又能帮哥哥什么呢?”面对哥哥,在城里上班的弟弟除了愧疚外,除了回忆和哥哥一起坐在祖屋院子里数星星的儿时外,他不能改变摆地摊的哥哥的命运,还得随时为他担惊受怕,这种兄弟之情是复杂的,也是沉重的。在《亲人》中,作者这样写道:“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叫老家:有一个让人泪流满面的词儿,叫亲人!”面对来自乡下的民工,作者亲切地把他们叫做城里的兄弟姐妹。面对着民工们的卑微生存,他说:“我无数次地幻想,若干若干年后的一天,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从容地离开这原本就不属于我们的城市,幸福地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回到生命的原初!”面对爱情,更多的是对真爱的执着、对现实的无奈。在《没有人知道我有多爱你》中,面对着远去的爱情,爱与不爱都不再需要理由。他写道:“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听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轻描淡写地说要离开,却还要尽力维护自己在她面前最后的形象和那点可怜的所谓男人的尊严。”在《轻舞飞扬的蝴蝶》中,作者慨叹:“十年。就业、结婚、生子,从K城雄姿英发的青年到小城落魄忧伤的中年,从诗人的梦到苟活的现实,从爱的约定到爱的逃避。这一切看似无法理喻的变数,被无数庸常琐碎的日子隐蔽地算计着。日子,一个个庸常琐碎的日子,是一把生锈迟钝的锯齿,一次次血淋淋地锯着你的心和灵魂。”读着这样的文字,相信每一个跨入而立之年的人都会黯然神伤。
当然,一部诗文集的不足是在所难免的。在我看来,多种文体的驳杂是此书的硬伤,如果将诗歌和歌词部分舍去。可能整体性更强。另外,有些文章还处于未完成状态,缺少深入开掘,这也是作者在以后的创作中应当注意的。再者,少数篇目尚不够好,没有必要选人文集。
不管怎么说,历史、文化、民族构成了此书的整体构架,浓郁的情感和智性的思考构成了此书的经络。由此,我有理由说,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