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雨茶
2008-06-03刘傅森
刘傅森
晚春的一天,天气晴朗,与远方友人老丁相约。上大理点苍山圣应峰东麓的感通寺去。
老丁是初上此寺。我是多次常客了。我们在大理七里桥公交车站下车。立刻就有几辆小马车来拉客。原来说好从七里桥步行上山的,可经不住马车主的婉言劝说,友人动摇了,便雇了小马车上山。
上山的公路逶迤曲折,一路尽是上坡。那匹年轻的小马一开始跑得很欢,蹄声“得得”,铃声“叮当”,伴着路边琮琤的山泉。倒是一幅有声有色的“苍山车辇图”。走着走着,坡更陡了,小马步子放慢了,鼻孔喷着粗气,腿也打着颤。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到了一处拐弯上坡处,马车实在是上不去了。年轻的车把式先是下车曳住一边的辕杆,身子向前斜朝坡道。奋力助小马一把力气,见小马不抬脚,回头抓起鞭子就要往小马身上抽打……我见状赶紧跳下车去。老丁也跳下车来,说,我们不坐了,这小马太可怜了。走路上去吧。我加倍付了车费,便和友人沿着公路上感通寺去。
才爬近寺门,阵阵诵经的乐音,伴着股股檀香味儿扑面而来,一种浓浓的佛寺氛围正在我们身边升起。我们加快脚步进得山门,便在佛院中的凳子上坐下,聆听着这美妙的诵经之声。跋山涉水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连积累在心头的俗间烦恼也随之消失了。
不一会儿,僧人们佛事告一段落。一位相识的长老步出大殿,我迎向前去寒暄了几句……长老单掌一竖,念声“阿弥陀佛”颔首微笑,表示欢迎,我介绍了老丁是京城诗人后,长老就要将我俩带往客堂。我谢了长老,说我们想去写韵楼讨盅佛茶。长老说“那好啊,写韵楼正空着呢。”他一边招呼着僧人备茶,一边便朝前引路。我们跟着长老转出侧堂旁的小巷,经过一段林荫小路就到“写韵楼”了。
这“写韵楼”是在原址废墟上“修旧复旧”的。据说明代状元杨慎和大理文人李元阳、诗僧担当等。都先后在这写韵楼上住过些日子。并且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能在古人写诗的佛山写韵楼讨到一口佛茶,以茶作缘,与高僧叙茶,和古人论诗,真乃天下一大乐事也!
我们刚坐下,一位比丘便捧着一只木托盘走来,托盘上置两对白瓷茶盏和一只紫砂陶艺茶叶罐,进楼后比丘将托盘轻巧地放在桌上便退去了:紧接着另一位和尚提一把陶制的水壶踏进楼亭来便动手置备茶事。和尚先用沸水将茶盏一一涮净,再以沸水将盏烫热,须臾间又倒去盏中烫水,将空茶盏置于桌上也退去了。长老此时打开茶叶罐取出带些银灰色的片片茶叶。我怕这茶叶不正宗,问了句“敢问长老,此茶是……”长老知我,答道:“光临我写韵楼者,贵客也。焉有不用感通雨茶之理?”我为自己的无礼感到惭愧,尴尬地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问茶名……长老笑说,贫僧晓得您是为这位远方客人来作茶宴。故用了雨前春茶。要识天下第一茶味,品此感通雨茶足矣。说着,长老提起紫砂水壶就要沏茶。友人在一旁觉得让白须长老为我们做茶事,实在过意不去,便起身去接水壶。长老眼疾手快,一边说:哪有让施主自己动手沏茶的?施主只管好好品茗就是。一边就将开水旋着圆圈缓缓地冲进白瓷盖碗茶盏里。长老年事已高,沏茶时手有些颤抖,但沸水滴水不漏。三盅茶都冲了半盏。然后将头道水泼去,又才正二八经地沏茶。那茶叶已先在头道水中微微舒展,二道水沏进盏中,茶叶一片一片的旋转着伸长开来,如鱼得水般地欢腾着,茶水也渐次地洇成了透明而莹亮的琥珀色。在雪白瓷盏的映衬下,这水中茶叶,似游龙戏凤,如蛟龙腾云,令人赏心悦目。长老这番娴熟而灵巧的沏茶功夫,还真是感通茶事的一绝呢。
友人见茶已沏好。又听我说过在感通寺品感通茶的绝妙之处。便伸手要端盏饮用。我比了个“暂停”手势。又说稍安勿躁,待茶叶出味才好。我又向长老请教沏茶的功夫。长老说,“功夫不难,但要有心,有宁静之心。贫僧事茶奉佛多年,全在用心于以茶供佛者。心静茶自醇嘛;又茶必嘉茗,水必山泉,火必炭火,煎必三沸。也可以说这才能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工夫学不成。善哉、善哉。”如此说来,沏茶还真有些玄机,似乎还有不少辩证思维深藏其中呢。
老丁大概是初涉佛门茶事。对长老所云有些茫然。问我,什么是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工夫学不成?又何谓火必炭火,煎必三沸?我说,前面那个问题等会儿你自会明白;而茶必嘉茗、水必山泉自不必说了。就说火吧,火必炭火,炭必栗炭,栗炭火有火焰,在煎茶用火中叫做活火……老丁大为不解。插问:活火?难道还有死火不成?我答:哦。活火就是有焰之火。无焰之火则称死火。煎茶之水又不能用柴烧,也不可烧松炭,柴和松炭都有火烟。而栗炭火的一大妙处,就是有焰无烟,烧出的水无火烟味,沏出的茶汤甘醇可口。况且火候易于掌握。沏茶的沸水很讲究,切忌烧得太开,否则,茶之精华就在太烫的水中消失了。再说所谓三沸,就是烧的水刚开始冒起像鱼眼般的小泡,稍许有声,这是一沸;再煮一会儿,水壶四周的水如山泉般的涌起,水泡如串串珍珠般上升,水面上还有蒸汽弥漫,此之谓二沸;最后,水波翻滚沸腾,水面上的蒸汽完全消散,这就是三沸。此时就要提壶撤火,不能再煨了。烧水的这三沸态势,没有活火是煎不出来的。我一边说,长老一边数着数珠,点头认可。其实,我这是班门弄斧,这一点点“学问”,都是长老一次次教诲的。友人如释重负,高兴地说,沏茶还有这样深奥的学问,我真还没有想到呢。长老捋了一把白须,说:煎茶品茶的学问多着呢。这也不是听一遍两遍就能学到手的。哦,丁老师不是到小寺赴茶宴的么?时候正好了,茶叶的精华也开始泡出来了。请、请、请。长老腾出数数珠的右手作了一个谦让的手势。我和老丁也捧起茶盏,学着长老揭开碗盖,用盖子边沿稍许拨弄茶水上面的浮叶,只见浮叶渐次摇摆着,有如鱼翔浅底般沉入盏底。那微漾的茶汤,闪出些晶莹透明的波光,在琥珀色的茶水微波中,映出写韵楼周围的青松翠色。周围青松在微风中摇晃,盏中茶水中的绿树也在婀娜起舞。凝视茶汤的光与色,真的有如丹青人茶,令人有点心醉神迷了。此景此情此茶此汤,果真是巧尽工夫学不成的。
长老轻轻抿了一口,挢起舌头品试着。眉间露出些欣悦,看来这茶煎得的确不错。老丁有些口渴,端着茶盏拨下浮茶后,急躁了,嘴巴张大就要饮茶。我忙说,老丁,那样喝就品尝不出茶之精华了,你还是慢些,先啜一小口吧。友人有些不好意思,斜了我一眼,把嘴稍稍合拢,沿着盏边啜了一小口。这一小口真是非同小可!友人把茶汤含在嘴里,眼睛亮了,颜面也闪耀出些悦色……我也啜了一口,觉得茶水入口,口感沉着,轻轻咽下,茶水流经咽喉,顿觉茶味甘润醇美,又觉轻扬回潮到口腔里。我稍以舌品尝,又觉空若无物。老丁此时只是翘起大姆指,夸说,太好了、太好了!从来没品过如此的茶汤……我
把我的体验说了,就教于长老。长老笑笑,谦虚的说:这是品茶的一种境界,也可说是上等境界了。品茶,也讲究饮法。牛饮也是一种饮法,但茶叶和沸水都白费了。这位从京城来的老师,其实这茶水的境界。水是决定的因素。三沸至关重要。如是一沸,水嫩也,入口口感不实。如三沸过头了,水老了,人口就定觉质重难咽。就是一定要刚好三沸。火候到此,水味正妙,恰到好处。如此煎出的茶汤,味甘而香,令品茶者噙于口中颇觉沉着又不忍下咽,待下咽时有轻扬之感,挢舌抿之,又空如无物。
我放下茶盏,说:老丁,莫说你在北京品不上如此名茶,就是我长住在茶马古道中心驿站的滇西重镇大理下关,享受这样的茶宴也很难得的。这得谢谢长老呢。长老单掌一立,呼了声佛号,说使不得,刘老师。要谢,就要谢天谢地。天地造化,有了这茫茫点苍山,才有了感通寺,也才有了感通茶;有了这苍山十九峰,才有了十八溪,也才有了这清碧溪的上好泉水。上苍造化,佛法无边。阿弥陀佛!我想,长老说的有道理。茶事虽有许多要素,但最最要紧的是山是水,如若没有合适的大山(海拔、纬度、区位、气象、土壤、水分水质、常年温度和湿度、生态环境等等适宜的因素)就种不活上等的茶树;而没有优质的山泉,茶叶再好蕴藏在叶心叶脉深处的精华也溶解不出来。只有在产茶的山上,用此山上清澈的泉水,以本山生产的上乘茶叶相煎,加上事茶人的精心调制,才能品到美到极致的茶汤。蜗居于现代城市里的人们什么都能买到,唯独买不到名山的泉水沏此名山的新茶……
我们一面品着这感通雨茶,一面聊着茶事,不意从山箐里刮来阵阵山风,虽是晚春,仍颇觉凉意。长老说。刘老师,山上的天是说变就变的。你俩最好莫要图凉快,披上件衣裳才是。正说着。山上涌来了一堵堵云雾,一下子就在山间弥漫开来,到处都朦朦胧胧的。天地朦胧,山野朦胧,佛寺朦胧,写韵楼也陷落在无边无际的朦胧中,我、老丁、长老都被十万云雾重重包围住了……
蓦地,云雾中似乎飘起雾非雾、云非云、烟非烟、雨非雨的丝丝缕缕,我们的脸上、头上扑来一种湿漉漉、甜丝丝。还带着森林清新味道的气息,惬意极了。
此时,从寺院的侧廊里快步走来了一位比丘,到了长老面前。向长老说了两句什么,长老起身说:失陪了,两位老师,佛堂里有点事情。老衲去去再来。阿弥陀佛。我俩也起身致意相送。长老客气地说,留步留步,老师们难得到此一游。更难得在此写韵楼品我佛感通雨茶,况且在这潇洒春雨中,品茗论茶,千载难逢啊。老衲去去。长老躬身退了两步,转身随同比丘在云雾中淡出了。
长老说是潇洒春雨?哪是什么潇洒春雨哟?只是湿润润的感通山云雾罢了。我上感通寺至少也有十数回了,但从来没有遇到过云雾弥漫的天气,就是没有潇洒春雨,这回也算得千载难逢……
刚这样想着,那如丝如缕的云雾却被一阵大风卷成条条团团飘逸而去,一堵一堵的乌云从山顶上垂落下来。刹那间,一层层朦胧的、带些铁灰色的雨帘,从山上缓缓地移了下来,先是越过了清碧溪深箐,又渐渐地朝写韵楼移来。雨帘所到之处,小小的晶莹雨点,密密扎扎地洒落下来,湿了天地,湿了山野,湿了庙宇,湿了这极富诗意的写韵楼……这晚来的春雨正在用她细润的天之灵,“沙沙沙”地咏唱出山野之韵、感通之韵、晚春细雨之韵啊。我眯着眼看那苍山小雨,侧耳聆听潇洒天籁,听得竟有些心醉了。
突然,想起挚友老丁还坐在廊下的靠椅上,我只顾品赏感通小雨。却是怠慢了友人,心中有些愧疚。忙回头招呼他:老丁,老丁。他不应答,眯着眼睛。我又轻轻地叫声,丁……他却举起右手的食指置于翘起的双唇中间,让我莫要作声。哦,他也在欣赏这苍山感通寺的晚春小雨,在聆听这天之灵、地之韵!老丁是诗人,他是在顷心阅读苍山春雨,我相信他的体验定然比我更丰富多彩,更富于诗情画意……
少刻,在雨帘的那边,两个朦胧的人影正穿过雨丝。朝写韵楼走来。近了,见前者头戴斗笠,身着袈裟;后者手提陶壶,接踵而至。进了写韵楼,原来是长老偕同一沙弥冒雨前来招呼我们。我俩觉着实在不过意,起身相迎。我歉意地说,长老不必如此照顾,下着雨还出来……长老取下斗笠,拍拍袈裟上的雨水,说,下雨,天凉了,来给两位续水。这感通雨茶虽最好,但茶水凉了,清香也就消了。这刚涨的三沸水送迟了,罪过、罪过。说着就将旧茶汤泼去,用沸水热了茶盏,打开茶叶罐取出茶叶,提起水壶沏茶。沏出的茶汤上,飘浮起缕缕热气,阵阵清香甘润的茶香,氤氲在湿润的空气中,久久不散。
老丁想起了什么,张口先谢了长老,说道:我们跟长老有缘相逢,更以茶缘相知,三生有幸!俗人我借花献佛,相送一首陆容(明)的诗:
“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香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长老听罢,忙双手合什,口中喃喃“阿弥陀佛!老衲实不敢当,不敢当啊。老衲也借花献佛,相赠一首袁枚(清)诗:‘四银瓶锁碧云英,谷雨旗枪最有名。嫩绿忍将茗碗试,清香先向齿牙生。老衲失礼了。阿弥陀佛!”
我也不甘寂寞,说,老丁谢了长老,长老又谢了名茶,我还要谢清碧山泉哩,也借花献佛吧,唐·陆龟蒙诗云:
“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
咏毕,大家都笑了。
长老端起茶盏劝茶:趁着这清香之气,品、品!自己先抿了一口。我和老丁也端茶品赏。老丁说,这山涧之泉我是无法用石坛封寄了,但我定要灌一瓶清碧溪水。连同这感通雨茶(叶)带回北京去,那样一来,在京城也可享用这苍山之茗了。不亦一大快事哉!我接着说,好啊!好是好了,只是,只是这泉水本是活水。你把活水封在瓶中千里迢迢带回京城就成死水了。恐怕不妥。“哎呀,这如何是好呀?”老丁着急了。长老长眉微颤,笑着说:“那丁老师您就在此写韵楼多品几盏清碧溪水沏感通雨茶。或者,或者欢迎您常常光临感通小寺,老衲必定以上茶相奉。”“好呀,那就先谢长老了。来,趁这春雨美景,多喝几盏感通雨茶。”老丁显得有些兴奋……
品着名泉山茶。赏着山野雨景,聊着天南地北,不知不觉间,天色有些暗淡,恐怕已近黄昏了。是该下山了。我朝长老说:“长老,这回上感通圣寺,赏了佛门茶宴,多有叨扰,多谢了。”说着,我和友人都向长老和站在一旁的沙弥作揖告别。长老和沙弥也双手合什。念着佛号。长老说,还飞着雨呢。仁智,去拿两顶斗笠来。老丁赶紧说,别、别、别,我们就是要沐着这感通晚雨下山,这是诗啊!一首感通雨中归途诗……
说着,我和老丁钻进漾漾雨帘中,融入了一幅迷人的点苍山水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