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衣带水与一舰之行

2008-05-30马晓霖

新民周刊 2008年27期
关键词:双边关系中日关系自卫队

马晓霖

军事关系是国际关系的晴雨表,在国际关系特别是双边关系体系中最为敏感和脆弱。这次“涟”号访华是中日军事交往史的又一个新篇章,标志着中日关系已经摆脱长久的阵痛和尴尬,进入了相互信任的新阶段。

6月28日,日本海上自卫队“涟”号驱逐舰从广东湛江港起锚返航,圆满结束对中国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涟”号访华,显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中外军事交流,它虽然在低调和审慎中“踏波”而来,但仍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特别是这个事件发生在中日达成并宣布有关东海问题的共识之后。

提起日舰,我们不能不想起甲午海战,想起大清帝国强大的“北洋舰队”被日本消灭的惨痛和羞辱历史,想起此后日本对中国长达半世纪的欺凌、占领、掠夺和屠杀。然而,历史是一条奔腾向前的河,谁都不能、也不该一直沉湎于昨日的噩梦而错过发展的潮流。对于强邻日本,我们既不能像清政府那样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也不能像鸵鸟一样故意回避现实、无视未来。中日关系山重水复多年后,该是用理性、智慧和双赢原则认真处理的时候了。

熟悉国际关系的人都知道,军事关系是国际关系的晴雨表,在国际关系特别是双边关系体系中最为敏感和脆弱。双边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时,军事关系往往滞后于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发展;双边关系出现低潮或恶化时,军事关系却最先受损。这次“涟”号访华是对去年我海军167舰访日的回访,是中日军事交往史的又一个新篇章,标志着中日关系已经摆脱长久的阵痛和尴尬,进入了相互信任的新阶段,至少表达了双方政治领导人建立互信的强烈意愿。

这次日舰访华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作为回访,这遵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的邦交惯例,表明中国对日军事交往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回访本身更深层的意义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在中国方面享受到“正规军”的待遇,这是中国对日战略思维的一次突破和提升,意味着在军事层面,日本已被视为一个“正常”国家,也是中国务实外交的一个重要表征,隐喻着中国对日本作为亚洲大国地位的承认,甚至发展中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愿景。

日舰访华是中国“师夷之长”的重要机会,也是个很有意义的开端。日本海上自卫队,是日本的警备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战后日本和平宪法,不能拥有“军队”的日本只能“专守防卫”,相应地,它的海上自卫队不得拥有大型战舰、航空母舰和核动力潜艇。但是事实上,日本海上自卫队已发展壮大为亚洲最强的海上力量,甚至被舆论公认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世界第三“海军”。利用这样的互访,中国海军完全可以对“传说”中的日本海上兵力有个直观而实际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知彼知己”。如果考虑到中日一衣带水的近邻关系,考虑到两国的海洋战略,考虑到此前一周,中日宣布就东海问题达成谅解的外交成果,那么,这种交往持之以恒便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与过去的耀武扬威完全不同的是,日舰的首次访华低调、慎言、考虑周密,这本身也说明,日方对日中军事交流的高度敏感性和巨大地缘政治意味非常重视,可见日方很想把这次对华军事外交的处女航,逐步扩大和延伸到亚太地区国家,从而与这些国家进一步修补政治关系,弥合历史旧伤,共同面对未来。

日舰访华,送来了一批用于中国灾区的救济物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宣示,那就是,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加,以及各国军事力量对非军事危机的介入力度的加大,国际军事往来与合作的视野应该进一步扩大,角色可以向民防方面倾斜。

一叶知秋。中日关系一衣带水,衣带虽窄,但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超过了双方共有的太平洋。一舰去,一舰来,又着实缩小了这种心理和情感空间,使我们对困惑多年的中日关系有了全新的期待。

(作者为博联社总裁兼总编辑)

猜你喜欢

双边关系中日关系自卫队
日本海上自卫队最上级熊野号护卫舰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国际关系中的双边关系及其结构特征探析
安倍暗示为自卫队修宪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政治风险、文化距离和双边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之我见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