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之后,如何奥运

2008-05-30

南风窗 2008年16期
关键词:感知力汶川体育

策划人语

8月的中国,将因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而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心,各国的健儿将在竞技场上让观众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然而没有如何一届奥运会的举办国,距离如汶川大地震的创伤如此之近,在举国下半旗之后,履行自己向世界贡献欢乐的承诺。这是经济实力增长后的中国,在现代社会学习作为大国“荣耀未至、责任先来”的一课。

我们愿意发出一声温柔的提醒,在这个碧空高远的8月,中国实在不仅仅有一个面相。无论对来到北京的国际友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与奥运会这一全球公众节日化的公共生活相比,受灾民众们拥挤在临时社区里的公共生活不如意处尚多,或大或小的矛盾。并非在帐篷里摆上一台电视就能被奥运精神鼓舞而化于无形。灾区仍然百废待兴,而重建带来的利益调整已进入敏感期,一切尚处于持续的完善之中,理应给予远超以往的关注。

汶川之后,如何奥运?并非因为二者的发生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尽管我们被迫思考,并在2008年的这两大中心事件中发现了或多或少的关联点。这种发现,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拒绝遗忘的姿态性的努力,万物各有命运,唯有人类提问。

体育赛会营造的狂欢氛围,是对日常生活节奏的打破,帮助人们从周而复始的平庸往复中透口气,然后重入旧轨。而灾难的发生。则是以突然的剥夺,让人们重新获得时日常生活中细微的美丽与价值的感知力'醒悟日常的幸福。两者最终的作用点,都是生活的继续、社会的延续。所以,在“汶川之后,如何奥运”的提问之后,无论是请客吃饭,还是墙倒屋漏,终归要问的还是那句——经历这一切之后,人们将怎样生活?

猜你喜欢

感知力汶川体育
培养孩子情绪感知力很重要
云上远眺新汶川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长笛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2016体育年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我们的“体育梦”
奏响音乐教学的和谐之音
鉴赏形象,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途径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