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言语的陌生之美

2008-05-29王秋菊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5期
关键词:陌生化文题高考作文

蔡 伟 王秋菊

一、“语言陌生化”效应

“陌生化”的概念是20世纪初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来的,后在文艺理论中广泛运用。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艺术的目的是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它必须设法延长。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看法,文学语言的真谛是“陌生化”。“陌生化”不仅把文学分离出的日常语言变得新奇,同时,还将使文学从陈旧的传统形式中脱颖而出。陌生化使读者对于传统形式已经麻痹的感觉重新恢复“可感觉性”,从而不断有新的发现,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化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作者创造性地使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事物或对象变形,使读者从中获得新鲜的艺术感受。

“语言陌生化”是对“普通语言有组织的违反”(罗曼·雅克步逊),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组词组句方式,是对事物的特殊描述、表达。简而言之,“语言陌生化”就是语言的变异和创新。作者有意打破语法规则,违反生活常理,扭曲语言常态,给语言注入新鲜奇异的血液,使作品灵动起来,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对客体的反常观照,顿时给人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中“夏”与“荷”、“秋”与“蝉”的反常搭配,把时间的流逝变得如此有情趣,令人叫绝;“什么都很短,叹息总是很长……”形象地向人们传达了那一声叹息的彷徨和无奈。

我们所宣称的高考作文言语陌生化,自然是套用了文艺理论的概念,但相比之下要简单得多,要求也相对较低。我们认为,只要考生作文时,在言语运用上有所变化、有所创新,都可视为陌生化理论与技巧的运用。例如考生有意违反生活常理,打破语法规则,扭曲语言常态,使传统的习见的言语发生变化,甚至发生强烈的变异,形成新的语言图式,从而使阅卷教师产生陌生而新奇的感觉。

追求言语陌生化,对于高考作文来说是尤其重要的。众所周知,高考写作是数十万人同写一题,因此,“公共话语”“话语复制”“语言贫血” 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高考作文阅卷中,阅卷者阅卷数量之大,时间之短,任务之重,非一般人所能想象。无论多么出色的阅卷者,在面对成千上百篇话题相同的作文时,其身心疲惫与审美疲劳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考生作文在言语上没有多少特色,就很难吸引阅卷者的眼球,一些在选材、结构上优秀的作文也因此被打入三四等的行列。那么,高考作文语言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呢?

二、近年高考作文语言之痼疾

我们查阅近几年高考低分卷,明显感到这些作文在语言运用上存在着千篇一律、人云亦云、陈旧老套、呆板干瘪的毛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直白反呈苍白

作文中运用直白朴素而富有真挚情感的语言会使文章富有感染力,但不少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言语是直白了,可缺乏血肉,情感冷漠,以致苍白无力。

例1:身为祖国的下一代接班人就一定要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素养的人,就像一个失落精神的人,对国家的建设无益、有害,一定要提高人文素养,为社会出力。(2004年浙江考生作文,文题《人文素养与发展》)

例2:母语是博大精深的,所以我们就要好好地学习母语,运用母语……通过我的研究发现,要学好母语,就要好好区分有些不干净的语言。(2007年湖北考生作文,文题《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以上两例中,考生的语言相当直接,也许考生想借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对“人文素养”“祖国”“母语”等的认知与情感,但直白中缺少真情实感,平淡苍白,肤浅单薄,缺乏言语应有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淡如白水的文字只能给人以凑字数的感觉。

(二)花哨反出漏洞

与直白相对,有时运用华丽的语言来表现充实的内容,可使文章显出“金碧辉煌”的大气,而节奏和谐明快、语词艳丽多姿的文章言语,能带给阅卷者视觉上的冲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生朝着言语华丽的目标努力,但盲目追求浮言艳词,大量堆砌,就有可能从“华丽”滑向“花哨”,甚至漏洞百出。

例3:于是,在纪念中,我们看到:种植达观,我们收获的是快乐;种植快乐,我们收获的是健康;种植健康,我们收获的是纪念;种植纪念,我们收获的是充实……(2005年广东考生作文,文题《学会纪念》)

这位考生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方法,乍一看,句式结构整齐,语言读来也算流畅,如果阅卷教师粗心,也许能蒙混过关。但在有责任心的教师手中,此文的马脚便显露出来:“健康”和“纪念”有什么关系呢?很显然这是作者为追求言语的变化与整齐而刻意拼凑的,结果导致逻辑的失真。

(三)推理反显老套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论证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推理是否严密,是否合乎逻辑,直接关乎整篇文章的成败。近年高考多是话题作文,文体灵活,不少学生选择议论文体,也就少不了推理;但长期套路式的推理训练,导致学生作文言语人云亦云,陈旧老套。

例4:只有拥有不朽精神的个人或者国家才会长存,因为他们不会被历史淹没淡忘。四大古国现在只有中国是一代代传递下去的,因为中国拥有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精神会长存在历史上。(2007年广东考生作文,文题《传递》)

这段文字连用两个因果推理句,但由于考生机械地袭用以前的因果训练,故整个语段缺乏创意,无论言语形式还是言语内容都显得陈腐,类似于口号;而且两个句子逻辑上也出现问题。第一个复句偷换了概念,将个人精神的长存与国家实体的长存混为一谈,而且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即使有,也应将两者因果颠倒,即因为“个人或者国家拥有不朽精神”,所以“他们不会被历史淹没淡忘”。再看二三两句,逻辑推理勉强不说(“只有中国是一代代传递下去的”,“传递”什么呢?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大套话”“大白话”的罗列,无关痛痒,没有实质内容的言语又有多少论证的价值呢?

(四)仿用反成废话

仿用是中学生作文成功的必经之路,而且仿用本身也可成为一种创新,古今中外,有不少名言警句,其实是仿用前人的句子而成的。例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仿用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来,却更胜原句一筹。在高考作文中,自然有众多成功仿用而使文章出彩的例子,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考生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仿用成了废话,甚至闹出笑话。

例5:童年消逝了,亲爱的你,能告诉我,我的童年在哪里吗?在家里,在幼儿园,在小学?我无法寻找到它的踪迹,难道童年真的消逝了吗?它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2007年浙江考生作文,文题《行走在消逝中》)

这位考生自然是在模仿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句子,“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可是,读完考生的仿句只能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整段话语义前后矛盾,内容干瘪空洞,矫揉造作,胡拼乱凑,仅仅是“童年消逝了”“童年真的消逝了吗”“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的重复表达,废话堆积。下面再举两个学生平时习作中仿用失误的例子。

例6:人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生死故,两者皆可抛。

例7:上帝给了我们七情六欲,我们却把它们变成了色情和暴力。

例6模仿了殷夫翻译的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作者的模仿在形式上还是与裴诗比较相似的,但这种模仿却是毫无意义的废话,为了“生死”,“人命”“爱情”皆可抛,“人命”和“生死”是什么关系?显然作者逻辑上犯了严重错误,仿用反成对名句的糟蹋。

例7模仿了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七情六欲”与“色情和暴力”有必然联系吗?作者的仿用看似创新有文采,实则前言不搭后语,这种仿用不但没有鉴赏的价值,而且在思想意识上都存在问题。

三、“言语陌生化”策略举例

虽然要真正达到言语陌生化的程度实非易事,但它至少并不神秘,每个考生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把握高考作文言语的创新技巧,从而实现言语的陌生化效应。

(一)反弹琵琶

人们解决问题时总是习惯于依循思维定势,但很多情况下,按惯性思维的固定模式解决问题却收效甚微;如果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此相同,一板一眼的言语运用,固然可以达到清楚顺畅的效果,但难以产生艺术魅力;如果在言语运用中“反弹琵琶”,将逆向思维运用于写作,就有可能收到奇效。“反弹”要求破除习惯性思维,从习以为常的、传统的言说中,寻找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论点与见解,或以一种与众不同的言说方式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作文时“反弹琵琶”能使文章闪动着创新的灵性,使阅卷者精神为之一振。

例8: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响世间的绝唱。挫折终会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请你们让爱细水长流,要知道,我们的舟载不动那许多爱!(2007山西考生作文,文题《只恐三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爱》)

此段文字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就在于考生一反思维惯性,认为“力量”是经过“地狱般的磨炼”创造的,“绝唱”是由“流血的手指”弹响的,“挫折”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其题目和最后一句“我们的舟载不动那许多爱”,则成功仿写了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仿写中把“愁”反弹为“爱”,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可测量之物,传神地表达了对父母之沉重溺爱的无奈与拒绝。“三溪”对“双溪”,并且与考生所在地“山西”谐音,作者的文字功底和语言创新让人佩服。

(二)夸张变形

在写作中,夸张要求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达到对事物的变形,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例9:书是大千世界的缩影,它将无限的世界收藏于有限之中,放于我的手尖。我爱这世界,我爱书,于是我爱上指尖的这个世界。在午后无人时,饮一杯香茗,让世界从指尖流走。(2006年广东考生作文,文题《指尖的世界》)

此段文字在夸张变形方面下了番功夫。指尖被夸大为世界,无限的大千世界被缩小为书,通过对指尖、书、世界等事物的夸张变形,“让世界从指尖流走”,创造了不合常理的语言结构,使读者摆脱常规的审美习惯,产生陌生的美感刺激。

(三)反常组合

反常组合是词语组合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创作中,作者为了传达其特殊的情感,使用各种方式技巧,打破语法基本规则,违反常规使词语反常组合。这种非常规的组合看似不合理,却能显出新颖独到的语言魅力和作者的创新智慧。

例10: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轮回……阳光安静地淌过我每一寸藏青的肌肤,我听到山风掠过树梢,如同一支深远的骊歌。(2007年重庆考生作文,文题《没有翅膀的飞翔》)

这篇作文,题目“没有翅膀的飞翔”一反常理,“没有翅膀”与“飞翔”的反常组合,一下子吸引了阅卷者的眼球,激起阅读欲望。把“蝴蝶”说成是“花的轮回”,动物与花开花落的过程也是一种反常的组合;“淌过”是动词,一般与物理意义上的流体组合,在这里却与“阳光”搭配,作者的创新智慧可见一斑。同时,“安静地”是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情于无情之物,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例11:有名的峨眉山,所谓风景奇特,五步一小变,十步一大变的,我欣赏过一个星期。虽然多变化,可是气势{磅礴 非凡 急促 局促},岩石峰峦,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过气来的样子。

这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道阅读训练题,这一段文字选自许钦文的散文《鉴湖风景如画》。从题中看,“气势”应与大括号内的哪个词语搭配呢?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恐怕大多数人都要选择“磅礴”或“非凡”吧,可作者原文是用了“急促”一词。“急促”一般不与“气势”搭配,但是这个词正是对峨眉山“风景奇特,五步一小变,十步一大变”的最好诠释,表现了时间的短促,并且,“岩石峰峦,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过气来的样子”,也使人产生一种“急促”感。

(四)词语错位

词语错位一般当做语病来处理,即所谓搭配不当。但有时候,词语的错位能产生陌生化效应,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所以写作时要善于破除词语搭配定势,使本来不相关的词在特定语境中产生联系,造成词语错位搭配,有利于增强语言表现力,给文章以美感。这种陌生化方法,较多地体现为移用与通感这两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2:云飘在水中∕帆飞在天上。(冰夫《莲塘月》)

按照常理来说,在水中漂的是帆,在天上飞的是云,可在这里“云”和“帆”却交换了位置,逼真地展现了水天一色的和谐画面。

例13:文人放下锄头/农人放下眼镜。(陈黎《在一个被地震所惊吓的城市》)

“文人”和“锄头”、“农人”和“眼镜”搭配显然出现了错位,却传神地向人们呈现了被地震惊吓的城市中的人们的慌乱状态。

总之,“陌生之美”,乃作文语言中富有探索价值的一种审美追求。请尝试之,愿我们的文字精进。

【参考资料】

胡敏《对“陌生化”的概念理解及扩容尝试》,《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

范欣欣《“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2

杨向荣《陌生化》,《外国文学》2005.1

刘真瑜《给中学生作文增添亮色——“陌生化”理论与作文教学》http://bbs.ywms.net

黄平科《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http://www.sunwang.cn

潘慧群《谈高考作文语言的不足与对策》,《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6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4)

猜你喜欢

陌生化文题高考作文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文题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文题
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