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

2008-05-29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5期
关键词:语汇课例语文课

邓 彤

也许,至今仍有不少教师还在如下问题上争论不休:“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在上世纪前叶中叶,便已有许多学者做过不少极具深度的探讨。惜乎当今语文教学研究者往往缺乏历史意识,遂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每每徘徊在历史研究的水准线下。

回眸历史,我们惊叹于前人深刻的思考,有愧于自己在诸多问题上的肤浅与简陋。为此,这里我们不拟(也不敢)对“语文味”多加阐释。只须摘录两位大家的有关论述就足以廓清当今许多模糊的认识以消弭无谓的争论。

朱自清《〈文心〉序》:“(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只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1934年)

张志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课要进行语文训练、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思维训练,那么这几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照我看,能够扎扎实实地把语文训练这一环抓住,其余各方面就都抓住了,至少是很容易抓住了;这一环抓不住,别的什么思想教育,什么文学教育、思维训练,都是空的,都抓不住……打一个比方:打起仗来,攻下一个堡垒会有多方面的作用。有政治作用,可以鼓舞自己的斗志,瓦解敌人的士气;有经济作用,可以打开一条交通运输的道路,得到经济上的利益;军事上的作用更不用说了,打下一个堡垒可以影响一大片地方。但是千说万说,你得把它打下来,这是最要紧的,如果打不下来,那些都要落空。打进去,很多东西都有了;打不进去,什么都没有。语文课,就要抓住语文训练,打进去,思想教育、文学教育、思维训练都有了;如果语文训练抓不住,别的东西都抓不住。了解了这个关系以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就不会认为语文课只管语文训练别的都不用管,也就不会问“语文课要不要管思想教育,要不要管思维训练”之类的问题了。”(1979年)

正是在这些深刻的阐述指导下,本期的“课例研讨”我们回放了洪镇涛老师的经典课例片段,并选取了时下两个相关课例,希望以上论述及课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语文味”及“语言教育”等问题。

山东省北镇中学的史建筑老师应邀组稿并做点评,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语汇课例语文课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语文课文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课例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